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武侠修真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

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星空武祖 阴间那些事儿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混世狂兵 剑道之皇 惊世女暴君:死神的极品赌后 夺嫡庶女 颤抖吧:伊人来自地球 苏家有女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笔者近年来提出汉语有一种谐音造词法,特点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已经发表了十多篇文章,用好几百个词语论证。本文再用“三脚猫”、“两头蛇”、“五眼鸡”、“杀鸡扯脖”等系列词来讨论。

这些词语的源头是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套曲:“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是讥讽当权者和出名者都是无学问本领的人,“烘”是“哄”的借音字,点明各种人名实不符。铺眉苫眼即眼睛睁不开,但另指睁眼瞎,即没有文化知识。

“两头蛇”一词时间很早。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闻一多《伏羲考》说:“谓之‘两头’者,无论是左右两头,或前后两头,不用讲,都是两蛇交尾状态的误解或曲折。”有详细的论证,是很有道理的。今萍乡话“两头狗”指正在交配的狗,是个参证。民间把蛇叫小龙,而龙是圣洁的,见到它居然也有交配的秽事,是对它的渎犯,所以趣说必死。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馀,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头而无口眼。云两头倶能进退,谬也。昔孙叔熬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汉语大词典》:“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像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代传说见之者死。”

但张鸣善说的“两头蛇”却大为不同,是“两头折”的谐音。折,犹如断绝。句言没有知识的人还被说成是如诸葛亮有谋略。《柳州方言词典》:“两头蛇:喻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广州方言词典》:“两头蛇:指在两方面之间挑拨是非、从中取利者。”但即令真有两个头的蛇,也不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比喻的解释错误。“蛇”是“折”或“舌”的谐音。两头折犹如两面倒。两头舌即两舌而挑拨离间。可参证“两头蛇南阳卧龙”中谐音“折”,指没有知识的人。

从“两头蛇”可见对这类谐音趣难词的释义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按个别例句,要从方言的大量词语作细致、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语言研究的极大空白。

《汉语大词典》:“三脚猫:(i)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套曲:‘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四.三脚猫》:‘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嘉靖间,南京神乐观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极善捕鼠而不成步。’清钱谦益《瞿元立传》:‘无论学儒、学佛、学道,苟得其真,不妨唤作一家货,否则为三脚猫,终无用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医生须得人,不可大意,随便令三脚猫郎中为之。’(2)比喻新奇罕见的事物。沈从文《边城》十:‘翠翠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

说次义是比喻为确,因为实际没有三脚猫;如有,自然新奇罕见。所谓神乐观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那是志怪故事的笔法:假说时间、地点、当事人等记事因素,让人误以为是真的。所谓“不成步”,则属真,但特意要由此透漏出所谓“极善捕鼠”则是假的,是开玩笑。这也是志怪故事的笔法。

但说首义也是比喻就不妥,极明显的理由有四。一、仅三只脚而不成步的猫,捕鼠的本领必大大差逊,除非是如“瞎猫碰到死老鼠”,而不是“略逊”。二、任何缺一只手或脚的残疾动物,都必是本能大受影响,为什么偏用猫来比喻呢?这透漏出埋伏有检验人的智力的“机关”。

三、如果是比喻,只能是直接比喻断了一只腿或腿跛的人走路和跳跃不如常人,怎么牛头不对马嘴的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四、两腿正常,甚或健跑善跳的人,也多有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不是正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俏皮话吗?相反,残疾人心灵手巧的也是多见。因为“心之官则思”,而不是“腿之官则思”。比喻,应是喻体的特点更明显直接,这个比喻恰相反。解释为比喻实在是常识性错误。

这个词应是方言词,我们需要从方言词细作考察研究。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地方分卷中有此词的不少,但词义及解释情况却相当分歧复杂。可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与《汉语大词典》第一义全同。如:

《宁波》(按,《宁波方言词典》的简称,以下引及其他词典都如此简称,省言编者):“喻似乎什么都懂、实际样样不精通的人。”

《广州》:“喻人,表面像个人材,实则差劲,像三脚猫走起路来就露短了。”《金华》相同。

但,三脚猫站立时,也看得明显,不像跛子站时或看不出来。可见比喻的解释一经具体推敲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三脚猫:指似乎什么都懂但样样不精通,或对某种知识、技术略知皮毛而不专的人。也作“三脚毛”。则“毛”正是指轻微、细小,如皮毛的知识。可见“猫”字不是实话实说。

第二种,《扬州》《上海》、《苏州》基本释义相同,但又不言是“比喻”。

第三种,此词还有另外的意思。

《成都》:“比喻做事慌张、不谨慎的人。”

《贵阳》:“(1)坐不住的人,没有明显贬义。(2)游泳的一种姿势,一只手或一条腿接触河底游动。”

《柳州》:“(1)搁在火上烧煮食物的三脚铁架。(2)喻指喜欢到处跑而坐不下来的人。”

《武汉》:“炉子、火盆等上面用的三脚架子。”

《南宁》:“(1)三脚灶,由一个铁环和三只脚组成。(2)比喻整天坐不住、到处跑、没有耐心的人。”

《柳州》《武汉》《南宁》都避言为什么“猫”能指铁架,却也都不说是比喻。就指灶具来说,“三脚”属真,因为几何学的定理: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所以三脚的支架是最稳当而省材料的。但也以“猫”为说,又是假的,透露出不是动物的猫。三只脚的猫不成步,怎么能比喻到处跑呢?三脚的支架是最稳当,又怎么能比喻做事慌张、不谨慎的人?可见比喻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这一组词语的“猫”,也必然是假的。

第四种,同义词的其它不同说法。

《温州》:“三脚虾蟆儿: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并不精通的人。”

《汉语大词典》:“三脚虾蟆儿:歇后语,没处寻之意。”引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五灯会元》杨大年与石霜圆参证。杨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圆曰:‘一任跳。’按:俗言虾蟆惟月中有者三脚,因有三脚虾蟆没处寻之谚。”

所谓“三脚虾蟆跳上天”,是说正常的四脚虾蟆也跳不上天,何况三脚虾蟆。所谓“一任跳”,是说任它怎么跳,也跳不上天。因此,在禅僧灯语中有“虾蟆禅”的话头,指不高明的禅理修养。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虾蟆禅:(术语)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以喻认一知半解为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脱不自由之死禅。”所以温州话的“三脚虾蟆儿”,才真正是那样的比喻说法。这可以充分对比出“三脚猫”不是比喻。而是从禅僧灯语“三脚虾蟆儿”趣变的仿词。第五种,其它含“三脚”而不同词义的词。

《于都》:“三脚班=采茶班:指采茶戏戏班。”按,该词典“采茶戏:旧时采茶戏以唱爱情戏为主,因戏词不雅,曾被禁止在县城演出。”

《柳州》“三脚凳:(1)三只腿的凳子。(2)喻指靠不住的人或物。(3)喻指让人上当的事。”《广州》:“(1)喻指靠不住的东西。(2)喻小陷阱。”

《广州》:“三脚鸡:指摩托三轮车。”

《东莞》:“三脚鸡:一种三个轮子的机动车。正式说法是‘三轮机动车’。”

《雷州》:“三骹狗:三轮机动小货车。”

《厦门》:“三骹马:三脚落地的支架。”

所以,应当把这些同中有异的系列性词语作综合对比,具体研究各自的理据。

以同义的温州话“三脚虾蟆”为标本,可证“三脚猫”不是字面的实际意思,笔者从大量的词例确知,此“三脚”实际是“山脚”的谐音,指偏僻地方。“猫”谐音“冒”,指冒失。如此,各地所说的指略知皮毛的“三脚猫”,则应是“山脚冒”的理据:山脚冒冒失失的人。金华话的“三”字两读,“三脚猫”中,正与“山”同音同调。而另读音便不能谐音。《忻州》:“山渣野冒=山猫儿夜头:形容年轻人言行粗野。”前一个词中平实的“冒”和“野”,正是后一个词中的趣假说法“猫”和“夜”的谜底。在俗语中,“粗野、愚昧、一知半解”的意思,都可与“山、乡、村、土、尘、沙、屯”等字相联系。这是城乡差别在语言中造词的一种机制。

钱锺书《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对此有详论: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四:‘古无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也;凡地在国中邑中则名之为“都”,都,美也。’(按,所引之后的原文是:‘凡地在郊外,则名之曰鄙,言质朴无文也。隋世乃有村名。唐令在田野者为村,故世之鄙陋者,人因以“村”目之。’此续引以补文意)杨慎《升菴太史全集》卷四二、七八本此意说《诗》曰:‘山姬野妇,美而不都’,又据《左传》‘都鄙有章’等语申之曰:‘闲雅之态生,今谚云“京样”,即古之所谓“都”。……村陋之状出,今谚云“野样”,即古之所谓“鄙”。’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二亦曰:‘都美本于国邑,鄙朴本于郊野。’窃有取焉。人之分‘都’、‘鄙’,亦即城乡、贵贱之判。”

《汉语大词典》:“山:山野,村俗。多用作谦辞。山夯子:方言。山里的粗笨人。”城市中当然也有粗笨人,却没有形成专词。“山野:犹粗鄙。”“山吏:偏僻地区的小吏。山妻:自称其妻的谦称。”“山鄙:犹鄙陋。自谦之辞。”

《汉语大词典》释“村”有“蠢,笨”;“粗俗”;“粗劣;恶劣”;“狠,凶”等意思。以“村”字起头的词,表示自谦和村俗的,下面按顺序援引几个。如:“村夫俗子”、“村牛”、“村末”、“村田眼“村囚”、“村老子”、“村行”、“村材”、“村村势势”、“村伴姐”、“村言”、“村弟子孩儿”、“村沙”、“村妓”“村拗”。多达八十几个,还不包括“村”字不在起头位置的词语。

《汉语大词典》对“乡下人”、“乡下老”、“乡下气”、“乡下脑袋”、“乡下巴老”、“乡瓜子,,等词,都指出:含轻蔑语气。又如,“乡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者也。”’朱熹注:“乡者,鄙俗之意。”可见历史悠久。

《上海》:“阿乡=乡巴子:乡下人(表示轻蔑)。新词,新派多用。”

用“山”字表示对人的品德和技能的鄙视,似乎不如用“村”字的多,也是一种假象。是因为受“三脚猫”词的影响,大量的词语都使用了把“山”谐音成“三”的趣难形式。以《上海》为例,除了已流行全国的“瘪三”词以外,还有以下几条:

“垃圾瘪三:1拾垃圾为生的人。2骂语,骂人贱或做事不合情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误嫁妖孽世子 嫡女 死神降临 重生之娇宠小娘子 天生科技狂 神武都市 大明骑龙 穿越扶摇九天 沈家有女 此情荒唐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