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眼界的重要性(2 / 2)
但宁越觉得他们完全是走错路子了。
综艺是模式为王,不是靠演技能就混得好的。
高丽人完全就是把综艺节目当电视剧在演,制作节目之前有剧本,嘉宾和主持人有台词,即使是临场发挥的部分,其实很多也是预演好的。
可是不管你演技再好,假的就是假的,看多了浮夸的东西,观众们是会厌烦的。
这个东西完全地体现在了成绩上。
高丽人的综艺节目,在制作人和嘉宾主持够给力的前提下,一般是一两年打磨,一两年大火,然后逐步没落到停播,这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定律。
高丽综艺,哪怕做得再好也没有红过两年的,这个“红”,是专指成绩大热,一般的“红”不算。
这就是旧式综艺的固有缺陷,它没有一个合理地培养和维系粉丝的机制。
高丽人光想着在节目效果,在主持人和嘉宾的“演技”上下功夫,但在节目的根本立意上却不懂得下功夫。
这就是太注重细节的恶果。
高丽人在做节目时,做完一期就总结,哎呀,这一期哪里做得好,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可以改进,哪个环节可以删,哪个环节可以加。
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太过犹不及了。
像宁越在做《大唐达人》的时候,中间也有很多疏漏,但宁越从不会中途修改节目,只等一季节目结束后,下一季再整体进行更改。
这就是眼界,这个世上没有任何电视节目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你必须有自己的坚持和方向,不能说改就改。
你改了某个环节,的确能讨得部分观众的欢心,但也有可能同时失去了另一部分观众的喜爱。
宁越发现高丽人做节目就是不断地自虐,不断地改,改到自己吐了,观众也吐了。
这种作风是其民族心理决定的,高丽人大多性格狭隘,眼界不高,只知道盯着眼前,不会考虑大局。
高丽人的综艺发展方向,是从室内走到户外,场面变大了一些,项目变多了一些,本质上还是一堆演员在演戏,糊弄观众玩。
高丽人的眼界决定了他们永远做不出如《大唐达人》般的节目。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高丽综艺就没有市场,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丽综艺比西方综艺更符合东大陆人的胃口。
东方人性格相对含蓄一些,容易有压抑情绪,而高丽综艺说白了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各种浮夸和造作,都暗合东方人的心理。
但是这对高丽娱乐者们而言却不是什么好事儿,观众们会选择追捧他们的节目,却很难一直追捧下去,因为他们发现追起来很累,太浮夸的东西看多了想吐。
最关键的是高丽综艺老是改来改去,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让观众们没有一直喜爱一个节目的理由。
像选秀,因为有竞技性的存在,天然地就能吸引忠实粉丝。
在短时间内,高丽综艺甚至能取得不比选秀差的成绩,但无论是在长期利益上,还是口碑上,都远逊于选秀,以及其他的新式综艺节目。
宁越是来推广《舌尖》的,当然会首先关注综艺方面的事情,其实高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方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不然也不会一直是千年老三了,被清州人和南州人压得死死的。
其实高丽人自己都不明白,按理来说,就受欢迎程度而言,高丽的娱乐作品已经盖过清州和南州了,一些高丽明星的人气简直高得吓人,但为什么他们就是赶不上清州人和南州人呢?
说白了,高丽的娱乐作品就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路边摊级别的,也许他们赚得不少,甚至收益率还要超过那些大饭店,但规模上不去,顾客不固定,所以总收益怎么也比不上那些餐饮业巨头们。
就拿金娱奖来说吧,高丽人的一直在这方面比较吃亏,拿奖的数量远不如清州和南州人,甚至有时候都进不了前五。
这也正常,毕竟拿奖这回事儿,口碑和成绩一样重要,高丽作品骨子里透出来的小家子气,就决定了它们很难获奖。
宁越甚至觉得有些可惜,因为他发现高丽综艺节目里着实有一些很不错的创意,但都被高丽人自己玩坏了。
比如一个叫《我是歌手》的节目,就让宁越很是惊艳。
宁越当初说服西蒙就是拿平民选秀和专业选秀说事儿,而《xx之声》系列虽然还没诞生,却已经注定是音乐选秀史上的巨作了。
而《我是歌手》光从立意上讲,其实已经超过《xx之声》了。
宁越只是想请那些扑街歌手或者被埋没的歌手来参加比赛,而《我是歌手》直接就是请成名歌手,比宁越更进了一步。
时尚就是个轮回,今后的选秀节目,肯定是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在这方面,《我是歌手》很好地迎合了市场。
这个节目在高丽本地的成绩只能说是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宁越感觉就是被高丽人自己做毁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