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走向统一 第四十三节(1 / 2)
最快更新商业三国最新章节!
第五章走向统一第四十三节
见到刘备询问,张辽腾地站起来,大声回答:“启禀主公,幽州辖下12郡2属国,每郡动员一个师团,既不影响春耕,也不影响生产。出云道所属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治政已久,可特别处理。我出云城打算动员3个军团,其余两郡还可出动一个军团。只要主公征召令一下,幽州可动员兵力在8个军团,大约8万人以上参加战斗。”
刘备闭目沉思,众人焦急地等待刘备的打算,半晌,刘备睁开眼睛,边思索着边说:“此次我军渡海作战,一次让8万人渡海,似乎船运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我们大批船队下南洋的时候。
更加重要的是,此次征讨倭国,是我军首次出兵征讨另一个具备单独政体的‘国家’,我师泰山老人曾告诉我,大秦国一个哲人说过,没有掠夺过他国的民族,不会妥协。这话的意思是说。国与国之间的征服,不光是杀戮与征战,还要学会妥协——向当地的土族,向当地的风俗妥协,向当地获得既得利益者妥协。
这次征服,应该是一次彻底的征服,是一种包括文化、风俗、思想等等在内的彻头彻尾的征服。倭国小国穷鄙,然其人却念念不忘以小吞大,数千年来,时刻想着奴役我大汉民族。我听说倭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小虫想战胜大象,就必须够毒,只有毒性强烈,虫小却毒,才能毒倒大象(语出日本兵法书的经典《斗战胜经》,不过,这时《斗战胜经》尚未出现)。所以,按倭国人的兵法,不宣而战,对敌人斩尽杀绝,搞尽阴谋诡计,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样一个民族,睡于我大汉民族卧榻之侧,想一想就让我不寒而栗。为了我大汉长治久安,拿下倭国,让倭国土地成为青、韩、幽三地的海上盾牌,极为必须,且不得不如此。所以,此次征服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文武并行方可成事,所以,初次动兵,兵力优势不是最主要的。人太多,补给后勤难以做到。此外,我等春季动兵,就是为了打乱对方春耕动作,让对方冬季缺粮,削弱对方实力。若因此动摇我们的根本,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武的方面嘛,我建议,最多动用三个整编军团,以我军的训练有素的三万人横扫倭国岛,没有悬念,况且,我军还有刘浑在九州岛接应。万一遇到敌军不与我正面交锋,躲入山地丛林,与我军周旋,那我们就需要小股武装参与战斗。传令下去,我军开放私掠,准许各郡功民私兵自组兵马,参加对倭国的征伐,私掠许可证由我出云都督府统一发售,所获资金补偿军用,私掠所获归自己所有,功勋不计入军功。
私掠的宗旨是杀光男人,抢光女人。所有参加私掠的民间武装,战后将依据掠夺的多少,赐予封地,倭国土地五成封赏参战士兵,三成封赏私掠武装,其余两成归官府所得。
文的一手嘛,自邺城袁本初战败身亡,袁本初手下谋士陈琳等人已被我遣送日本,传授给日本灭国之术,以便我们今后能够长治久安。”
刘备环视了一下府内诸将,深吸一口气说:“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交个底,陈琳等人花了三年时间在九州岛培养了一批倭人,我们武力征伐之后,这些倭人将接受地方政权,为我们推行奴化教育,各位军官需要给与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配合。
各位放心,他们都是陈琳的弟子,袁本初因他而亡,如何亡国他深有体会,他教出来的弟子绝对轻视工匠、鄙视商人,对于任何的变革,都斥之以违反传统,不进行理论的探讨,先从对方的祖宗三代骂起,以**消灭为最终目的,有了这帮人统治倭国,倭国的技术与生产力绝对不会超过我们。
此外,我还让他们刻意宣扬‘五德始终’学说,把被征服当作一种正常的道德循环,我还要求,他们宣扬‘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这样,如果我青州人提个棍子登上倭国岛,只要我们许诺倭国的国王在投降后继续享有奢侈的生活,那么,百姓之中敢反抗的人,其声望超过了君王,必然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必须要杀掉他以维护君王的尊严,维护社会秩序,对方不死还不行,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不死,就是不忠。
有了文治,我们给倭国岛民好好的洗个脑,那么,我们武力只是宣威。通盘考虑下来,出云地界只需动员两个军团作为主力,其余各郡属国只要求军官参与,此次征伐我国,是对他们的军功奖励,这些军官将统御劫掠兵团。我要求这些劫掠兵团,在倭国就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张辽等诸将大失所望,本以为这次出征是一次甜美的收割,没想到刘备只愿动用两万主力兵团,这样一来,无论是军功还是劫掠所获,都归于民间,而他们征伐一场,只能分取部分公田。
“这个,出云城调哪两个军团参战?不会是雷骑、狼骑吧?高将军征战多年,立下无数功勋,主公啊,此次征伐是不是也该轮到我们了。”张辽眼巴巴地说。
刘备摇头:“雷骑、狼骑征战多年,此次回出云让他们休整吧。此次倭国征伐由张文元(张辽)全权统领,出云的两个军团立即开始向望海城运动,在望海城熟悉水性,明年开春等各部参战人员征调完毕,立刻联络刘浑,共同登陆倭国。”
刘备站起身来,情绪激动的指点着张辽说:“攻下倭国,倭国与韩国之间的海域就命名为韩国海,我准许你在倭国择一城命名为张辽城,所有攻占的土地,都以参战将校命名郡县,让你们这群开疆辟土的功臣美名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