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1章 千尺惊涛(2 / 2)
当然除了坐在司马徽近处的人之外远处的人想要听清楚司马徽的声音还是多少有些困难的不过这并不算是什么多大的问题因为除了有大嗓门的小吏在司马徽讲述完一段之后重复诵读还有专门的人在一旁抄录以免出现什么错误。
没有人会傻到在司马徽讲述的时候进行挑刺因为那毕竟妥妥就是生死仇人了但是在宣讲完了之后进入辩论时间的时候戏码就端了上来……
就经学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是汉代士族子弟非常喜欢的一种消遣一种时尚甚至因为“清议”太盛导致了最终的党锢之祸。
在最初的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之后终于是有人开腔直指核心问题道:“先生方才所述者多依古经然古经不立学宫……先生之意莫非以古经治典更利国之乎?”
这个问题是个坑。
不注意的人或许是以为还是站在司马徽的立场上来说的若是简简单单就这么应答一声便算是掉进坑里去了。
因为学宫经书这个事情特别是当下今文经学的地位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见也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而是前有汉武帝后有光武帝甚至在今古相争激烈的时候由汉章帝的白虎观通会再次确认了今文经学特别是图谶的地位才绵延至今。
然后你一个司马徽就表示今文经学不行了?还是古文经学好?你这是在反对今文经学呢还是在反对汉武帝光武帝觉得他们定下来的治理国家的章程不好?
司马徽微笑着习惯的说了一声好好然后才解释道:“此言甚善也!当今之时也境也皆与世祖光武皇帝者迥异自然当有变更以应时境!世祖之时经不过六注不过十解不过十余而如今注者上百解者上千!假借谶乱言者众鬼魅邪论者甚也!若古之经学大儒知此当扼腕太息之!妄言曲解心智始遏如何允执厥中乎?大汉之衰莫过於此哉!”
一语激起千层浪司马徽的言语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广场之中顿时陷入了一片争论之中。
广场之中李黄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先生此言差矣!”
顿时之间广场之上的嗡嗡的议论声减弱了下来众人都看着李黄等待着他继续往下说。李黄的家族其实也不差当年光武帝开国李黄的祖上李通曾经作为重要的开国大臣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但是也深得光武帝恩宠。历任卫尉、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为固始侯。
但是后来么或许是祖上将气运祸祸光了导致后来也就没有了什么像样的人物到了李黄这一代祖辈上的荣光只剩下了一句话“乃固始侯之后也”……
像当下如此的众人瞩目也算是李黄的第一次使得李黄微微有些颤抖了起来带着一点异常的亢奋说道:“本朝所立者岂专为学哉?”
最后一个“哉”字不知道是因为兴奋还是因为紧张抑或是两种都有甚至听起来像是“渣”……
不过显然李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继续大声的说道:“大汉立邦非固于经乃重于用也!是故六经之重非字字句句皆同于古也!如通《禹贡》者可治河川知《洪范》者可观天变晓《春秋》者可断决狱!今文虽繁乃吾等先祖之遗慧也字字句句皆有其由岂可以僵诡论之?先生方才之言当有失于偏颇也!”
李黄这几句话显然是早就有所准备讲起来不管是流畅度还是气势上都是很强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认可赞叹附和之声此起彼伏。
李黄洋洋得意仰着脑袋看着台上的司马徽。
“孝武皇帝不明乎?光武皇帝不慧乎?为何不以古经为尊?”李黄更进一步的继续大声说道“今古之争乃早有定论!白虎观之辩尤无古经儒者乎?奈何不如今文也!故而学宫之中以今授业之!如今先生改弦易辙岂非倒置本末?莫非欲舍先儒之功以求个人之名乎?”
这就是直接重点打击了毕竟如果说司马徽应对不好那么久落下了一个口实那么自然就没有人再去听司马徽的话语了。
司马徽等李黄不再说了笑容依旧说道:“汝既言《禹贡》可曾通读乎?”
“嗯?”李黄愣了一下你个水镜是几个意思?原想着说表示自己不成通读《禹贡》来一个否定三连逃避之后必然来袭的手段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表示连通读都没有然后被人盖上一个不求甚解就大放厥词的帽子岂不是连辩都没得辩了?
于是乎李黄也只能略有些迟疑的点了点头说道:“略读过……”
“既然读过那么可知《禹贡》为何人何时所书?”司马徽追问道。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李黄说道“自然是上古大禹之时史官录其功而成书传于至今也!”
“好好!”司马徽微微笑了笑然后说道“既如此《禹贡》之中有言‘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一句……汝可明其意乎?”
李黄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但是那里错误又说不上来支吾了一下只能说道:“此乃上古山川之事也先生欲以此言论述时境之迁乎?”
司马徽大笑然后摇头感叹道:“非也!《禹贡》之书定河川分九州读之可明山川晓地理知物产自然是善莫大焉!然《禹贡》之书并非上古所做!乃后人假大禹之名以求通传于世!”
若说之前的话语是水潭之中投入了巨石如今司马徽此言一出就宛如海上风暴一般顿时掀起了千尺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