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章 消息(2 / 2)
斐潜来自于后世知道在后世为了专门研究甲骨文或者是金文有多么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传承上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流传到后世的东西有多么的稀少……
所以如果现在采用三种字体进行雕刻纵然不一定全数都能传到后世但是多一份的备份或许就多一份的传承。
三种字体!
金文、小篆、隶书!
或许后世的人挖掘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很直观的看见从春秋到秦汉华夏文字的整个变化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猜测某个篆体或者金文是什么字因为就像是对照的字典一般在石经之上就能检索出来……
这算不算是自己对于后来世界的一种贡献呢?
反正不就是花钱么?不就是剁手么?花得值就好了反正后世也不是没有剁过手……在内心泪流满面的肉痛之余斐潜也就只能是这样的安慰自己。
在和司马徽反复敲定了一些石经的细节之后斐潜也从荀谌之处得到汇报在现阶段的经济体系之中荀谌发现在当下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仿制的征西钱币……
该来的终究会来。
“劣币驱逐良币”斐潜也懂甚至比一般人都清楚所以早在制造征西钱币的时候就已经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这六个字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望文生义之辈不知道其实在“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还有一些特定的限定条件甚至还有“反格雷欣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要成立首先劣币和良币同时都必须为法定的货币;其次两种货币适用一个固定的法定比率再次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而在汉代或者说在斐潜管控的境内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符合。
汉代一直使用的都是五铢钱金银都很少用所以在三国描述什么大商家的时候也都是用几亿钱进行描述而不是用几万两黄金什么的而五铢钱不管是原先的那些质量好的五铢钱还是后来董卓铸造的纸钱在关中和并州地区现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流通市场所有的商铺都不接受所以第一个条件并不符合。
其次汇率这个东西锋锐无比斐潜又怎么会轻易的交出去?因为只有在长安和平阳有设立大型得钱币兑换机构下一步会在成都建设第三个而这三个机构就是后世钱庄的雏形了都是属于斐潜之下直接管理稍微变动一下汇率便可以让这些企图前来兑换征西钱币以此盈利的家伙亏得连裤子都穿不起。毕竟当下钱币和后世纸币系统不一样就算是往铜内掺杂了许多铅锡之类的其他金属依旧是根据重量有一定价值的并不是完全无底线的廉价当汇率变动到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人考虑运什么五铢钱到长安、平阳来进行兑换而是开始考虑仿制就像是现在出现的仿制的征西钱币一样……
但是这恰好是斐潜所需要的……
这时是汉代不是后世那种物流便利物资丰富的时代而是想要做一个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时代是一个市面上商品交换严重受到小农经济制约物产低下经济流通完全和后世不能相比的年代!
要发展商业自然不能缺少一般等价物作为杠杆而当下不管是真的征西钱币还是假的征西钱币就算是数目再多一倍都不会超过整个大汉所需要的钱币数量!
同时能拥有仿制钱币能力的会是谁?
会是一般的普通的农夫农妇么?
所以当出现假币得时候斐潜并不担心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势而非经济。
不管是汉代还是后世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劣币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而且当整个大汉都在使用征西货币都在受到征西货币的金银汇率而市场起伏波动的时候斐潜在其中能收倒的就不仅仅是钱币上面的好处了……
因此斐潜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倒是觉得有些开心因为别的好处暂时不说经济方面上又有一个机会可以捞钱了多少可以弥补一下因为这个熹平石经二代将要产生出来的巨大窟窿。
有开心的事情自然也有不开心的在太原崔均上报郑康成到了太原正在太原城外西南十五里借一处道观开课授讲据称开讲之时有千人云集……
郑康成到了太原?
什么时候来的?
相传在郑玄鼎盛时期甚至有万人听讲……
当然这个数字么按照华夏文人的尿性很有可能是虚指比如万人空巷什么的按照后世经验判断超过五百人不管怎么坐都差不多是一个老师的人肉嗓子的极限了上万人啧啧……真有上万的话郑玄讲完课人估计也就废了。
所以这个万人听讲什么的先不理会是不是累计计算的单是考虑一下郑玄究竟为了什么而来……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斐潜也不会相信郑玄这个老大儒会千里送温暖自动自发的到太原这里来学什么锋做贡献因此多半是因为发现了并州这里的风水不错想要来分一杯羹的?
理论向来就是高点不管是文学还是经济或者是什么其他的领域都是如此所以这一次得派个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