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昆曲(2 / 2)
布官同孙淡说了几句,转头朝船舱里喊了一声:“几个头牌姑奶奶们,且出来操演些儿,把琴弦给我调准了,手指给我弹热了,别到时候给我展家班丢人。今年也是我等运气,接了德王这笔生意,只要演好了,今年的吃穿也不用发愁。”
脆生生一声,几个穿戴好戏服头脸行头的莺莺燕燕都跑了出来,在宽敞的甲板上热身。压腿的压腿,压腰的压腰,有人在调着胡琴和琵琶的音准,有人则“依依啊啊”地吊着嗓子。
她们这么一忙,孙淡等人也不好意思打扰,皆坐在船舷边上看热闹。
这群女戏子年纪也不大,都十二三岁年纪,相貌却也普通,可难得是是腰枝绵软,几个高难度的劈叉下来,看孙桂和孙浩瞠目结舌魂不附体。
孙淡本身对戏剧不感冒,看得无趣,到处乱看,试图找个藏身之处,以免到时候同孙岳打照面。
那江若影本是苏州人,而昆曲是南方剧种,正对了她的胃口,直听得她眉飞色舞。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武生吊了半天嗓子,突然唱出这么一句:“秋凉夜迢迢,凉夜迢迢,投宿休将他门户敲。遥瞻残月,暗度重关,奔走荒郊,俺的身轻不……”
正是昆曲《宝剑记》中的一出。
刚开始时,那个小武生还唱得铿锵有力,但估计是在湖上吸多了冷风,嗓子突然一哑,接不上气来。
孙淡一笑,这一出剧目自己并不陌生,《宝剑记》正是明朝昆曲中的一个曲目,取材于中国白话小说名著《水浒传》而有所改动。林冲参奏高俅而被高陷害,刺配沧州,最后逼上梁山的故事。
当年在县志办时,他曾经同文卫口的人一同接待过一群来邹平旅游的昆曲剧团,跟他们一起混了一星期,也从那个时候起对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有了一定的兴趣。而昆曲又叫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始于元末,在明朝嘉靖年间流播甚广,到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其后,在昆曲唱腔的基础上,还衍生出许多剧种,是后世京剧的鼻祖。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评为非物质遗产。
如今正值正德末嘉靖初,正是昆曲发扬红大红大紫的时候。
当时,那个昆曲剧团还给我孙淡一张昆曲名段的光碟,孙淡觉得这东西听起来吵得慌,听过几次,就拷贝进了电脑,其中正有《宝剑记》中《林冲夜奔》这一出。
小武生的嗓子一哑,让孙浩和江若影等人都听得笑起来。
那个叫布官的老板脸一变,张口娇声骂道:“唱的什么呀,杨先生就在船上,你把他的曲子唱成这样,就不怕先生生气吗?”
“罢了,布官你也不要骂她。”船舱中,那个许久没有说话的四川人突然开口说话了。他这会换的是一口漂亮的京片子:“这出曲目我新写没几天,其中也恰好写到这段,后面该怎么写,也没想好。因此,我也没想好用什么曲牌。或许,这个牌子的调门高了些,用在这里也不合适。”
布官柔媚一笑,翘起两根兰花指:“杨先生说得是,不过,看到她们这么糟蹋你的曲儿,奴家心中难过。”
看到他妩媚模样,孙浩等人寒毛都竖起来了。
而孙浩心中却是一震,几乎跳起来。他对《宝剑记》这出戏可不陌生,已隐约猜出船舱中那个杨先生是谁。
书上说,〈宝剑记〉是明朝昆曲中最有名的段子,成于嘉靖十五年,是嘉靖八年进士李开先所作。李开先是明朝有名的学者,在戏曲创作上造诣颇深。与唐顺之、赵时春等人并称嘉靖初年的八才子。
他在后世虽然名声不显,可一出〈林冲夜奔〉却是各大曲种中的经典名段。
虽然〈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可孙淡在查阅这出戏剧的资料时却偶然发现,其中的有一部分唱词却来之杨慎的创作。是杨慎最早想到要将〈水浒〉中的林冲形象搬上舞台。
只不过,杨慎当初也是玩票,写了几出后,灵感不来,就搁笔不写了。李开先在杨慎原作的基础上去芜存菁,扩充篇幅,这才有了〈宝剑记〉这一千古名剧。
刚才布官喊船舱里的人杨先生,又说这段唱词是他的手笔,再想到杨先生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又说自己是新都人氏,孙淡心中一个激灵,已知此人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当今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翰林院修撰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