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男人的决战(2 / 2)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坎宁安把远战当做了英国人赖以取胜的法宝,把近战归纳为了德国人诱敌的毒计。
不过就像是专门为了打坎宁安的脸,这种战况仅仅僵持了七八分钟,德国人在经过二十多轮的炮击、对每艘目标战舰打出200发左右的炮弹后,德国人终于连续开张了。
“伊丽莎白女王号”在点52分和54分先后被“俾斯麦号”的2发65寸穿甲弹击中,被炸毁了机库和防空指挥塔;“巴勒姆号”更惨,在截止到同一时间时,一共被“提尔皮兹号”打中了4发穿甲弹,前甲板被炸穿,上浪严重,b炮塔被一发击中正面防盾的穿甲弹打坏了转动座圈和输弹井,失去了战斗力。万幸的是因为距离太远德国人的炮弹动能没能穿透“巴勒姆号”的炮塔正面装甲,否则的话,就不仅仅是座圈炸毁那么简单了。
“复仇号”、“决心号”也各有损伤,只是因为德国人的、4号舰进入战场较晚,校准射击完成的比较慢,所以战果暂时还不大。
与德国人的高效相比,英国人在这个交战距离上显然有点抓瞎,直到4点整为止,反而是只有最晚进入战场的“黎塞留号”和“罗德尼号”稍微找到了点感觉,打出了跨射,其他5条战列舰除了浪费炮弹什么都没干成——其实这还是得益于这两条战舰完全没有干扰他们的对手,可以专心开炮,而且因为其都选择了主炮塔全部前置的布局,火炮非常集中,着弹点观测上也相对容易和精准,校准射击的综合效率较高。
真正让坎宁安下定决心发动冲锋的事情发生在4点刚过的时候。位于舰队第4位置的“复仇号”战列舰终于在德舰“毛奇号”的又一轮炮击下被命中2发,其中发打中了其中一座炮塔的顶盖,把主炮塔彻底击毁;另一发则击中了主舰桥上不,把英寸装甲包裹严密的司令塔直接炸到了海里。
司令塔的装甲防护是仅次于主装甲带最厚实部位的,参战的伊丽莎白级2舰和复仇级2舰都是英寸的主装甲带、英寸的司令塔防护。德国人的炮弹可以在这个距离上硬生生把这些重点防御的部位咋金海里,显然远战也并不能给那些轻型的战舰以防御上的心理安慰了。
“命令除了已经形成跨射的‘黎塞留号’和‘罗德尼号’继续保持原航速航向进行效率炮击,其余4艘战舰战舰左舵25°、‘约克公爵号’左舵45°,加速到22节,争取拉进距离,摆脱效力射击。”
快速改变交战距离,是敌舰在进入效力射之后短时间内摆脱的一种办法,尤其是变相变速的航行,往往能让敌人不得不重新把炮弹射速降低到校准射击阶段,重新捕获双方的距离。
但是代价也很明显——那就是己方之前校准射击积累的数据也会变成一张废纸。但是鉴于德国人在这个距离上已经很有心得,而自己人的5条战舰连跨射都没打出,显然快速突进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了。
调整阶段的战斗持续到了4点5分,在此阶段,英国人突前的5艘战列舰只有前主炮数量较多的‘约克公爵号’取得了一个战果——在5分钟的接近战中把发4英寸炮弹打在了‘毛奇号’的甲板上,摧毁了防空指挥塔和一些副炮位。而进入效率射后的“黎塞留”和“罗德尼”则非常神勇,在0000码上连续5发炮弹分别击中了‘毛奇号’和‘罗恩伯爵号’,让“毛奇号”损失了舰尾的2座主炮塔,火力强度顿时衰减了一半。
当然,保持航向、航速的德国战舰也不是吃素的,在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的帮助下,英国人调整航速航向的信息很快就被充分收集、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形成了对弹道的修正指令,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德国战舰一共击中了英国舰队不下0发65寸穿甲弹,给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5分钟的弹药交换后,双方舰队的交战距离也从0000码打到了22000码,炮弹落点的入射角则从40°降低到了2、°左右。在这个距离上,“伊丽莎白级”和“复仇级”的主装甲带已经进入了被“俾斯麦”级的65寸主炮轻易击穿的程度了,但是反之伊丽莎白那短管的火炮则完全没有效果。
“司令官,不能在继续前进了,再前进的话,德国人对我们的伤害效果就非常明显了,到时候就绝对不是挨上七八炮都能不丧失战斗力了。在现在的距离上,德国人的穿甲弹可以很轻松击破英寸的装甲钢,我们的4艘老式战列舰在这个距离上很容易就会被摧毁。”
“那又如何?我们的伊丽莎白等级别的战舰主炮倍径数只有42倍,停在这里也只能是只挨打不还手,不如继续加速突破到可以互相击穿主装甲带的近距离上——不过‘约克公爵’、‘黎塞留’和‘罗德尼’这三艘拥有5寸装甲带的战舰可以保持现有的间距,防止距离过近损失过大。在这个距离上,德国人应该很难对它们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坎宁安下达了这条指令的时候,那4艘老式英国战列舰的命运也就被决定了,后面的炮战过程无非就是长达45分钟堂堂正正的炮弹交换,拼的都是速度和精度,再无花巧可言。
4点22分,“复仇号”在冲到距离“毛奇号”7000码的距离时,终于被累计超过40发65寸重炮炮弹击中,千疮百孔的舰体再也承受不住撕裂的打击,被炸穿主炮弹药库后彻底沉没,7分钟后,老而弥坚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不过它的战斗更为激烈,一直冲到4000码的近距离上,与“俾斯麦号”交换了20多轮高效率的炮弹。
“巴勒姆号”和“决心号”暂时躲过了最后的一劫,他们幸运地在舰体被洞穿、动力大损之前,就已经被德国人摧毁了全部主炮塔和上层建筑,所以德国人不得不暂时调转有限的炮火力量转过去对付那艘一直躲在远处疯狂输出没有挨打的英国战舰,任由那两条破船仍然像死鱼一样漂在海上。
德国人在这一阶段中的状况也是绝不好受的,英国人转入不计生死的猪突猛进之后,4艘英国战列舰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着德舰猛冲,只用舰首对敌的4门主炮轰击德舰,在较近距离上,因为弹道相对平直,这种做法也让英舰的中弹截面变小了,因此德国人在命中率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一旦英舰舰首两座主炮塔全毁后,他们才会调回船身到一个相对较小的夹角上给后方炮塔让出射击角度。
德国舰队在这一时期内的中弹数量大大增加,4条战舰共计被超过0发主炮弹击中,遭到舰集中打击的“毛奇号”陷入了全舰大火之中,4座炮塔和指挥舰桥全毁,“俾斯麦号”也只剩下“安东”炮塔的2门主炮还能使用。另外两艘情况相对较好的“提尔皮茨号”和“罗恩伯爵号”则分别剩下、4座主炮。
英国人的42倍径5寸炮和45倍径4寸炮不足以击沉德舰或者对主装甲带保护区域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在让德国战舰失去战斗力方面是绝无问题的。
坎宁安的算盘打得很好:就算暂时的战沉交换比上比不上雷德尔,但是在火力输出能力的交换比上自己目前是占优的,只要德国人的舰队失去火力输出能力,就算到时候自己还剩2条船能漂,但是只要有火力和动力就可以确保抵近了把德国人失去战斗力的军舰报销掉。
当然,雷德尔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在此刻的战场上,已经失去了火力和动力的“巴勒姆号”、“决心号”和德国人的“毛奇号”已经成为了一笔巨大的赌注和诱饵——哪一方先认输逃跑,哪一方就不得不丢下目前战场上己方已经被重创失去火力、动力大损的战舰。
坎宁安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撑到最后,吃掉“毛奇号”,同时把失去战斗力的“巴勒姆号”、“决心号”拖回家。
可惜的是,最终的转机在4点50分出现了,当时,德国人最后的主力“罗恩伯爵号”连续2发65寸炮弹击中了“罗德尼号”高出的2号主炮塔,硬生生啃穿了它高耸于其他两座炮塔之上的座圈,在剧烈的大爆炸中,“罗德尼号”的船头立刻开始下沉,而主炮集中布置的恶劣后果开始显现——一旦主装甲带上的某个要害被重炮击穿,很快就会让战舰失去全部火力。
这一打击成了促成坎宁安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法国人的“黎塞留号”也是门主炮全部前置的设计,而且更危险的是,它只有两座直接背负式设计的炮塔。加之5分钟前刚刚收到的为航母护航的战巡编队与德国人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交火的消息,坎宁安只能不甘地选择了撤退。留下十几艘轻型的高速驱逐舰和巡洋舰断后发起鱼雷冲锋,吸引德国人的火力,自己带着受创不重的“约克公爵号”、“黎塞留号”和重创的“罗德尼号”撤退。
是役德国人的“毛奇号”战列舰在英国人的集中打击下,最终被超过40发战列舰主炮炮弹击中,火力、动力全毁,全舰大火不息,但是犹然撑着不肯沉没,最后在英国人发动敢死突击的4条轻巡洋舰、2条驱逐舰的冲锋下,由于近防火炮火力不足、支援友舰不及接应,遭到英国人在4000码~5000码的远距离上密集发射鱼雷的打击,因为没有闪躲动力,最终中雷5条沉没,在鱼雷冲锋中,英国人条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被德国人的护航战舰舰炮击沉,德军方面沉没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
剩余艘幸免于难的德国战列舰中,“俾斯麦号”受损最为严重,上层建筑与炮塔全毁,主装甲带以外的其他舰体部分严重变形,最终由相对完整的“罗恩伯爵号”拖曳回了基尔港;“提尔皮兹号”虽然也火力全失,但是好在所有蒸汽锅炉和中央主轴的蒸汽轮机没有受到损伤,自行开回基地。
英国人的“巴勒姆号”、“决心号”在友军舰队撤走、鱼雷冲锋舰群溃散后,为了防止被企图接近拖曳的德国战舰俘获,舰上官兵毅然打开了海底阀门选择了自沉。
最终,德国人沉没条战列舰、艘重创,英国人被击沉2条老式战列舰、自沉2条老式战列舰,“罗德尼号”受到重创,只剩“约克公爵”和“黎塞留”还保持了战斗力。
从战果交换比上来说,德国人获得了此场战役的完胜,但是从战略角度来说,英国人也没有输太多——毕竟此战之后,德国人直到94年下半年之间都不得不面临没有战列舰可用的状态,直到942年年初之前也只有“罗恩伯爵“条船独撑大梁。何况如果不是因为撤退导致失去动力的战列舰不得不自沉以防被俘,那么战沉的交换比将是:2而不是:4
战后,英国人以他们一贯的宣传口径,把这次战役描述为一场“损失较大的战略胜利”——虽然沉没战舰数量仍然超过德国人,但是毕竟“让德国海军在此后一年内失去了战斗力”。德国人则一如既往地宣传击沉交换比上的优势,夸耀着德国战舰“抗沉性强”的“优秀品质”,选择性无视了战舰续战能力上的问题。
------------------
兄弟们,八千字大章一气呵成啊,一口气完成大决战,就不分章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