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让吕克-贝松去选择(2 / 2)
除了人们对总统私生活的那点兴趣之外,片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女主角凯瑟琳-德纳芙了,这位法国影坛常青树,也是能够让观众安静看完这部片子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她的美貌,他的演技占到的比重甚至更大。
法国电影,或者说包括德国、意大利、波兰等众多欧洲国家的电影,只要是涉及到文艺片内容的,基本上有至少一半会跟讽刺、阴暗、爆残这些风格联系在一起。
例如玩爆残的佐拉斯基,善于讽刺的布努埃尔和吉罗,玩阴暗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就连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做到了几乎是极致平衡的吕克-贝松,早期作品中也不乏讽刺味道,只是贝松的口味没那么重罢了。
《最后决战》是吕克-贝松的处女作,讲的是核子战后的文明废墟中,人们像原始人类那样生活着,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有的只是生存和欲望,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法则。作为一种对核子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威胁的讽刺,这部片子当属是最高级别的。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导演放弃了人工照明进行拍摄,在自然光的作用下,黑白摄影的效果让光亮的部分都带有阴暗的感觉,黑暗的部分更是由强烈的混浊感,呈献给观众的就成了一种深灰和浅灰之间的搭配,而不是本该有的黑白色调,倒是和片子的故事基调很相符。
故事从一个在**上冲刺的家伙开始,这个家伙就是影片的编剧和制片人皮埃尔-祖利韦(前世的莫非一度认为是他抢走了让-雷诺的主角身份),说明女人在这个世界是绝对的奢侈品;而在后边的情节中多次出现这个家伙自己搞自己的镜头,更是让观众不自觉的就把这个世界中的女人升级到了相当于战略资源的高度。
好吧,那个对付**的家伙其实是正义的,最终她杀死了来抢女人的让-雷诺,但是那个被老医生珍宝般藏起来的女孩,却已经被奸杀了。
吕克-贝松是人性的,也是有着悲悯情怀的,最终他还是让**的主人在悲痛之中回到了那个还留着**的城市,干掉了当地的汽车党首领,释放了被奴役的侏儒,算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的怜悯。
好人有好报这话走到哪都说得通,在电影中也是一样的。侏儒被祖利韦释放之后,居然带着他走进一个洞穴,而洞穴中还关着一个金发**,这一刻像极了《旧约》中亚当和夏娃的初见。
这部电影基本也能算作是一部默片了,就像初期的电影那样,但是却一点都不沉默。导演吕克-贝松并没有一味追求艺术而彻底去除影片的戏剧性,相反还会比较重视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中后段部分围绕祖利韦、雷诺、老医生三人做了很多对比和铺垫,甚至还有一些令人发笑的镜头,算是一部戏剧性比较浓的默片了。
莫非记得前世时候就有人评论这部片子,说影片渗透着为了生存的恐慌感,在片中看到了绝望、悲剧等等观点和色彩,莫非在看电影的同时也听到周围有人发出类似的评价。
但是这些人真的很外行,这部片子虽然会让人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是在不安之外还散布着一种柔和,特别是先后出场的两个女性角色,就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希望,就像在枯燥之后的那一滴甘露。或者也可以说,在几乎是文明尽失的废墟中,女性天生的母性,就是人类绝望和沦丧之后唯一能够得到治愈的希望。
而影片相对温暖的结局,也是很多影评人会诟病的地方,他们认为影片的最后被导演赋予了对正义和人类文明的希望,但这并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结局,尽管那样显得温和和正义一些。
前世做影评人初期的莫非也为此和其他的影评人针锋相对了很久,电影是艺术的一种,不论是讽刺、爆残。阴暗等等的各种风格,所要表现的都必须有正面的东西,否则怎么可能会被观众接受呢,更不可能被这个社会的观念和道德所认可。
但是后来,他真的懒得去说什么了,有人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人则是为了刷存在感,这种人比坚定的死硬派还要死硬派,根本不可能被改变的。
即使是身边的何朝琼想要说些什么,都被莫非拦了下来,电影院里黑灯瞎火的,你也不可能知道对方是哪个,万一说点什么不合适的话,连道理都没地方讲去。而且为了这么点见解不同的事,还真没必要去争论什么,就算对方是真的看不明白,可让他一直以为诸葛亮和孔明先生是两个人不也挺好的吗。再说了,在影院里就对电影大加评论的人,可不仅仅是评论一下那么简单,很可能还有其他目的的,何必去坏了人家的好事呢。
这部电影也让莫非想起了吕克-贝松和让-雷诺,这对法国电影的黄金搭档,在未来的三十多年中,为观众献上了不少的经典影片,那现在是不是可以搞一部出来呢。
《黑帮家族》在这个年代还不是很合适,《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或者《亚瑟的迷你王国》在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第五元素》也是一样还不到时机,《圣女贞德》的宗教味道又太过于浓烈。
那到底是要拍充满另类温情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是被香港和好莱坞都翻拍了不止一次的《尼基塔》呢?
影片结束的时候,莫非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干脆把两部片子的剧本都拿出来,先拍哪部就让吕克-贝松去选择好了。
(第一更送到,第二更俺还在码!)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