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超级航母(1 / 2)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三十四章 超级航母
如果说陆军在2042年后的扩张性发展是在弥补之前的缺失,那么海军在2042年后的稳健性发展就是在消化之前的成果。
作为共和国第一位成为总参谋长的海军上将,林啸雷在共和国海军的地位,堪比英国海军的纳尔逊、德国海军的提尔皮茨、美国海军的尼米兹与前苏联海军的戈尔什科夫,没人会怀疑他为共和国海军做出的伟大贡献。用一位美国同行的话来说,正是在林啸雷的担任海军司令与总参谋长期间,共和国海军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支能够与美国海军分庭抗礼的全球性海军。
可以说,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海军建设少不了裴承毅的功劳。
2042年,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推动军事改革,而是签署了由总参谋部提交的该财年度国防预算,其中海军军费占比高达23%,再次创下新高。以当时的情况,李存勋想方设法的说服顾卫民,把该财年度国防预算的决策大权交给裴承毅,肯定希望裴承毅借此机会调整国防预算,巩固他的部长地位。也就是说,裴承毅完全有理由削减巨额海军开支,将数以千亿计的军费开支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加快天军建设速度。裴承毅没有这么做,反而完全采纳了由林啸雷起草的预算计划。虽然很多人认为,裴承毅此举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大反击做准备,通过当年的国防预算让林啸雷在预算权上做出让步,以便今后更大规模的削减海军开支,但是到2047年,裴承毅以安全副总理的身份再次签署了该财年度的国防预算,海军军费连续第11年蝉联各军兵种之首后,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会拿海军建设开玩笑。
从某种意义上讲,裴承毅被认为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不是“伟大的将军”,与他开明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裴承毅能够在短短5年之内理顺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并且在第二次出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超过新任总参谋长,成为共和国头号军人,就与他积极支持海军建设有很大关系。
裴承毅支持海军建设的理由很简单:漫长的周期性。
虽然早就有人认为,“第四军”(因为陆海空是大不部分国家的常备军种,而陆战队只在少数国家是军种,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兵种,所以随着共和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将天军升级为独力军种,天军就有了这个绰号)的建设周期最短都超过20年,如同“琼楼”这样的超大型航天工程的建设周期更是在35年以上,而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移民基地的周期更是长达半个世纪。比如共和国在2032年正式启动“广寒工程”,在月球上建立供1500名科研人员居住与工作,具有自我建设能力的永久性基地;分4个阶段实施,用时大月50年的前3个阶段分别进行可行性研究、外层空间中转基地建设与基础建设,最快要到2080年才能进入第4个阶段,也就是向月球基地运送移民。但是天军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决定性的军事力量,所以很难获得与海军同等的战略地位。
用裴承毅跟秘书东方闻开玩笑时的话来说,他不得不继续林啸雷没有完成的事业,不然前期的巨大投入全都打了水飘。
事实上,林啸雷能够在海军获得如此高的认同,与他的贡献密不可分。
可以说,在把大权交给裴承毅之前,林啸雷已经做好了一切该做的事情,让裴承毅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推进海军建设。
当然,裴承毅的唯一选择就是制止海军的盲目扩张计划。
正是如此,2042年之后,海军的建设以消化成果为主,或者说为众多计划收尾。
毋庸置疑,在海军的众多计划中,航母绝对排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可以说是海军建设的核心项目。
如果说,在10年建设“共和国”号航母、在20年代初建设“华夏”级航母、在20年代末建设“北京”级航母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内部仍然对发展方式存在分歧,即要不要仿照美国海军,以航母为核心打造海军舰队,那么在30年代初建造“上海”级航母、在30年代末建造“重庆”级航母的时候,在林啸雷的主持下,共和国海军明确了发展方式,即确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2041年的中东战争更是给了共和国海军当头棒喝,美国海军用两支3航母战斗群就撑起了半边天,而共和国海军却因为实力不济,没能像印度战争那样做出重大贡献。
事实上,早在中东战争之前,林啸雷就发现了共和国海军的不足。
2037年刚刚当上总参谋长的时候,林啸雷就启动了“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程,并且连续5年在该项目上投入巨资。
可以说,“重庆”级航母就是共和国海军的希望。
这种原先被确定了“北京”级航母的第三批次(第二批次为3艘“上海”级航母),没有多少新意的超级航母在30年代前5年经历数次修改,最终在林啸雷手里(2035年进入总参谋部的时候)被彻底推翻,演变成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超级航母,足以说明“重庆”级航母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级确实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航母。
“重庆”级在2040年定型时,标准排水量已经由最初时的90000余吨提高到17500余吨,几乎番了两倍。导致排水量剧增的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双侧斜通甲板”与“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双侧斜通甲板”容易理解,就是在舰岛两侧各有一条供舰载机降落的斜角甲板(甲板前端设有弹射器,因此也可以是起飞区),并且将原先设在舰岛前方的起飞区扩大,以容纳更多的弹射器,而在舰岛后方两条斜角甲板之间则是舰载机的停放区,并且用来布置通往机库与弹药库的升降机(在舰岛两侧与降落区的前端也设有升降机)。因为采用了三体冲浪船型,舰体的主要部分都在海面之上,而且最大航行速度达到了创纪录的70节,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气阻力(70节相当于每小时130千米,空气阻力已经非常明显),所以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成了五边形,或者说是切掉了一个锐角的菱形。这么设计除了能够降低空气阻力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大了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
虽然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标准,即便在战时,也只能将30%的舰载机放置在飞行甲板之上,即机库要能容纳70%的舰载机,按照这一比例计算,“重庆”级航母的甲板面积远远超过了需求(在不影响舰载机起降的情况下,飞行甲板上可以停放与机库容纳能力相当的舰载机),但是相对宽广的甲板面积不但能够提高航空作业效率,还能为今后的升级改造留下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