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眼中的分别——《2020年潜夏稀松的日常61》(1 / 1)
没有亲身经历过成年人分别场面的歇斯底里,倒是被小孩子在经历分别时的行为所打动,大人们总是一边安慰一边狠心地说:呆几天就老实了,交到新朋友就好了。神奇的是,大多数的小孩子确实很快就适应新环境,又回到活蹦乱跳的样子,这中间的情绪,比如对旧环境和人的依恋以及对新环境的未知不安等,该怎么去消化它们呢?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一般分为嚎啕大哭型、暗自神伤型和傲娇叛逆型。小甲(4岁)由于疫情缘故一直滞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突然有一天远在大城市的妈妈通知幼儿园开学了,要回去上学,爸爸开车来接,只听见视频这头的小甲着急地跟奶奶喊:“我不回去,我就在××(地名)和爷爷奶奶住一起。”小甲妈:“可是你要上学啊,不能一直在家玩!”小甲带着哭腔:“我可以在××(地名)上学,我不回去,我都不认识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我不要回去,奶奶~~你跟妈妈说我不回去!”小甲妈开始还在讲道理,后来态度也变得强硬,小甲根本听不进去仍在哭闹,关掉视频紧抱着奶奶好像下一刻就要被带走,用尽全身的力气,表达愤怒不安抗议和可怜。最终小甲妈做出让步,让奶奶陪小甲一起走,这才渐渐恢复平静,自此一刻也不离开奶奶。那时奶奶对小甲来说,就是安全感,是保护盾牌。
小乙(10岁)小学三年级,因为父母做生意忙加上成绩不好,被送到外公外婆家吃住和学习,小乙虽然很不愿意离开父母,但想到如果成绩提上去父母开心,也许就能回家,所以也没有表现得不舍,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小乙有时候作业不会写想跟爸爸妈妈抱怨唠叨,偷偷背下哥哥的IC卡号和密码,去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听到他们要来看自己,开心地不得了,第二天放学小跑回去。那时父母对小乙来说,是思念和努力的动力。
小丙(15岁)初二,父母刚离异,跟着妈妈过。小丙成绩一直前几,可之后滑得厉害,班主任了解到小丙家里情况后,和小丙谈心:“大人们的事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你无法左右,现在你最重要的是学习!”小丙点点头说:“刚开始回到家觉得爸爸不在很陌生,后来,发现能在学校见到爸爸!他没有骂我,叫我要好好学习,说和妈妈一直吵架耽误我学习就搬出去住了。我想着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会不会因为担心我就回家了,可是见过爸爸后,我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那时爸爸对小丙来说,是想要依靠和获得关心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主动和被动进行着分别,有再多的情绪都要克服它,然后努力使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脆弱。其实,可以哭可以拒绝也可以安慰,如果这些能让我们在分别时心里好受些,那剩下的信念就是为了更好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