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六章(1 / 2)
开学三月后,中文系的学生炸开了锅。
明天上午林月娥女士会来演讲。
林月娥是谁?是七八十年代有名的才女加佳人。当过战地记者,当过主编,创办过杂志(杂志依然存在),曾是留过洋的学生,知名大学毕业。写的一手好字,文章风格犀利辛辣,视角独特,不煽情,不做作,酣畅淋漓。
到现在年纪老了老了,却依然活出她的风采。去采风,做慈善,去乡村教学,练字,画画,写文章,登山,瑜伽,游泳,潜水。。。。实在活的不像一个快80的人。
这样一个近乎被神化了的人,好奇心重的人都像见见她。
公开课的大教室坐满了人。人人手上都拿了自己专业的一些教材,笔记本,笔,还有人准备了录音笔,相机。
教室安静无声。大家自觉按顺序落座,先来的坐里面,依次顺延,不存在起身让座,不存在拿书包课本等占座。
8:30教室已是座无虚席。
8:55分,门口传来一阵骚动。大家整齐划一的侧身扭头去看。
老太太一头银发,扎得干净利落,盘了起来。眉毛细长,皮肤白皙,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嘴唇抹了正红。耳朵佩戴的是绿翡翠耳钉,小小巧巧。外面是一件中长烟灰色大衣。
背影挺拔,身材瘦削。真是走路带风,自带主角光环啊。
林月娥从门口到讲台的路上,不时对着过道两边的同学点头微笑示意。
站在讲台时,讲桌后面放了一把靠背椅。
林月娥微微笑了一下,脱下外衣,放在椅背上。
上身是一件温暖的橘色毛衣,下身烟灰色半身麻棉长裙。
老太太温温柔柔地站在讲桌一侧,开了口,连手都没有撑在讲桌旁,像一株亭亭而立的白玉兰,芬芳自来:“大家们,我是林月娥。我看到你们有人准备了相机,请帮我录得漂亮一点,谢谢。”
台下的学生们发出会心一笑。
“今天的这次活动,就是一次上课。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平常上课的习惯来,如果有人想睡觉,请保持不要出声。”
台下又是一阵笑声。
“今天的主题就是关于传统媒体和现新媒体。”林月娥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你们有的是正统的新闻广播传媒专业,有的是中文语言文学专业,有的是文字研究专业,有的是教育专业,也有的可能是数学,物理,等其他专业。无论是哪个专业,从我们落地开始,就接触着各种途径不一样的传播和接收方式。这在专业里叫传媒。传媒传媒就是传播的媒介。它是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说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把某种信息通过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发布出来,让其他人知道。这就是传媒。它既不神秘也不难懂。从最开始的口口相传,手舞足蹈,到现在高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尤其智能手机快速崛起并占领你们的时候,新媒体的方式呈井喷型。”林月娥停了停顿:“每一种新的生物产生,一旦成型,壮大,都会对原先固有的形成威胁,或者说挑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股新旧媒体之战的说法。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媒体之战我们到底该做什么?这个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竞争,壮大,消退。我们所知的古老的传媒像口口相传,肢体到如今我们都还在使用,使用的频率并不少。比如口碑这一词。家长里短,左邻右舍,人际交往,街头等,都运用了口这个传播途径。肢体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比如唇语,这就是依靠动作来读取信息,当然这个是专业领悟或者相关人士才会用到,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想说的是这些媒介它一直存在。现在有很多传统媒介消失,像电影画报,影之声,小说月刊,科技之声,启蒙者,纽约太阳报2008年停刊,落基山新闻停刊,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停刊,等等一些,她们有的停止纸质发行,保留网络发行,有的消失不见了。这就是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网络就是我们意义上的新媒体。其他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是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