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三章 太子是国之本4(2 / 2)
钱尚书本来只是打算政治投机一把,只要赵王这个皇子中的居长皇子当了太子,便请赵王帮忙给他换个职位,国库无钱,他这个户部尚书实在当的是太艰难。可是,庆宣帝的这句话却打碎了他的梦,一时间,吓的浑身哆嗦着,不停地磕着头。
“陛下,储君乃国本,宜早定之。自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臣不敢有私心。唯陛下圣心独幄。臣辜负圣恩,罪该万死。而王侍郎指控之罪名,臣实在是冤枉致极。望陛下明鉴,还臣清白。陛下,臣冤枉啊!”
钱尚书一番求饶的话,说的大殿中的群臣心中感慨,今日早朝,先是有人状告齐王通敌之罪,赵王跳出来火上加油,可谁料到,齐王的案子还未审查,这赵王阵营中的户部尚书钱国忠就被齐王阵营的王侍郎参了一本,皇上没有查证,便判了钱尚书的死罪。
不少大臣偷偷地看着赵王,见赵王涨红着脸,眼神阴沉,怕是赵王也没想到皇上此刻还没有立他为太子的心思,否则的话,也不会把钱尚书当成了炮灰,直接判了死罪,打脸着赵王想当太子的心思。
此时的大殿上,同情钱尚书的有,可是,仅仅是感慨同情,却没有人会在此时为钱尚书求情。毕竟他们也清楚,在灏亲王、睿亲王、王臣相、韩大学士这些中立之臣不在殿上的情况下,他们冒然的求情,说不定还会受连累,没有这四个人从旁劝谏皇上,他们被罪及的可能性太大了,他们不敢赌。
庆宣帝理都没理跪着的户部尚书,在下首站着的大臣身上扫视了一圈,问着礼部尚书,“何卿?”
何尚书出列行礼,脑子里飞快地转动着,给出了一个答案,朗声道:“陛下春秋鼎盛,臣以为钱尚书妄议太子之人选,属此议大谬,不足为取。陛下念其多年勤于王事,一时糊涂,可宽宥一二,罢黜其职。至于王侍郎所参钱尚书其他之罪行,应交大理寺、刑部共同审查,罪名属实,按律服刑,反之,则依前罪,只罢其职。”
何尚书的意思是,钱尚书公开为赵王摇旗呐喊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何况,朝中还有不少的朝臣都上书庆宣帝请立太子,只不过没有明言立哪个皇子而已。所以,何尚书便按照钱尚书的行为失准,建议庆宣帝罢钱尚书的官。而王侍郎所参钱尚书的其他罪名,何尚书就只能请庆宣帝安排大理寺和刑部调查审问了。
不得不说,礼部尚书何大人的为人还是很公允的,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一味的为钱尚书开脱。当然,这也是源于何尚书本人是中立派,他内心中也是极其的讨厌皇子们的夺嫡之争。
庆宣帝本已对钱尚书起了杀心,但是,何尚书的话也有道理,庆宣帝知道自己也是因为齐王被告罪名之事影响了心情,而钱尚书正好犯了他的忌讳,他作为皇上,也实在看不过在齐王出事之时,赵王跳出来幸灾乐祸的。于是,微微蹙着眉,庆宣帝考虑着何尚书的意见。
大殿中处在一片沉默之中。
赵王更是握紧着拳头,紧张地半长着眸子,只能看着庆宣帝的腿,等着庆宣帝的决定。对于钱尚书的处置,不只是钱尚书一人的生死,而是关乎着自己是否有当上太子的可能。
庆宣帝在沉默,齐王阵营的人却都心思百转着,一面着急担心着偏殿中审问那名女子状告齐王的情况,一面又觉得不把钱尚书给干掉,赵王的气焰会更加高涨,他们这边的局势会更加的危急。
于是,王侍郎冲某人使了几次眼色,某人无奈之下,还是出列上前,对庆宣帝说道:“陛下,臣以为钱尚书居心叵测,其罪未必是空穴来风,应严查法办。而且,臣以为,陛下春秋鼎盛,便是太子之位空悬个一段时间又有何妨?”
这位是御吏大夫曹健,他的这段话,实在说的讨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是庆宣帝,他听了曹健的话,重点放在太子之位可以空县一段时间,没有现在立太子的必要。这是庆宣帝心中所想的,所以,曹健的话庆宣帝很中意。
而赵王阵营的人,则认为曹健强调的是先查钱尚书的罪,并不赞成庆宣帝要诛杀钱尚书。至于齐王这边,则认为曹健是在说反话,名为查钱尚书的罪,却还是强调着钱尚书居心叵测,这样一说,庆宣帝要诛杀钱尚书的心意便不会因为何尚书的话而更改。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大臣们不免互相交头接耳议论起来,赵王阵营的人也乘机出列,转而向庆宣帝求请先查钱尚书的罪名是否属实,这是变相的要保钱尚书一命,也是在为赵王争取时间,洗脱赵王和钱尚书结党并以国库钱物放贷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