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你们海军就是这么不要脸的?(1 / 2)
近卫军要在国内的几个战略重镇驻军,现有兵力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得扩军,不过扩军这个简单,经费到位什么时候扩军都可以,一切按部就班来就行了,
近卫军在扩军,而这并不是为了对外征战,而是因为帝国的对外战略导致陆军大扩军,迫使近卫军为了保持战略平衡,也是跟着扩军。
这不得不说,也算是大唐帝国内部的一个内耗了,而且还是李轩故意搞出来的内耗。
但是这种内部的牵制却又是一个大国所必须的!
一个大国里没有各种派系或斗争,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甚至是不正常的,相反,有派系,有斗争,这才是正常的,而且是能让人感觉到安心的。
如果大唐帝国里的臣子们相互没有斗争,那么李轩就得担心他们密谋准备推翻自己了。
为了维持国内军力的平衡,近卫军要扩军,但是扩军是要钱的,所以宣平二十二年的财政支出预算里,近卫军的军费就是多了不少,这让原本就为军费而争吵的陆军和海军嗅到了危险的感觉。
然后一个个就是相继跑到了李轩面前哭诉,说陆军困难,海军更困难,军中将士都吃不饱饭了之类的,生怕哭的晚了,这钱都被内阁那边拿走了。
要知道,内阁那边可是在搞什么交通战略呢,而且还搞出了什么火车、轮船补贴方案,以刺激国内的火车、轮船的快速发展,一个个都是天天哭着喊着要提高明年的经费。
而大唐帝国的财政支出预算,永远都是不够用的,甭管这一年的财政支出预算有多少,但是到最后各部门汇总上来的支出预算,总是会超支。
因为大唐帝国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哪怕是没花钱的地方,那些大臣们为了争夺经费,也会搞出一大堆需要花钱的计划来。
这种情况下,这财政收入不管多少,那都是永远不够花的。
不过呢,李轩也是知道下头的臣子们经常有事没事就哭穷骗经费,所以该给的给,不该给的他从来也不给。
这些年,李轩就是控制着各部的经费,然后用财政收入的结余偿还了庞大的国债,好不容易才在去年把国债彻底还完呢。
这不用偿还国债了后,财政情况也是宽松了不少,毕竟过去这些年里,基本上每年偿还国债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都是从超过千万了,统一初期为了发展军备和基础建设,加上当时国债的信誉度也不行,没什么人买,为了吸引人们购买国债,当时发行国债的时候搞的比较狠,数额大,利息高。
统一初期,为了筹集资金发行的部分五年期国债,年息甚至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基本上五年后就是双倍奉还!
早期国债的利息太高,也是导致后续大唐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并每年都支付高昂的利息。
这前后不过十几年,大唐财政支出的国债总利息,实际上已经是超过了国债总本金的数额了。
从立国初期开始到宣平二十年,大唐财政一共发行各种类型的国债约八千万元,宣平二十年后没有继续发行国债。
而这些累计八千万元的国债,所产生的总利息已经是超过了一亿元!
每年偿还国债的利息和本金,都是让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如果不是因为国债而导致财政背负了沉重的报复,李轩也是不会在过去十几年里,不管怎么样,也是咬紧牙关坚持每年偿还国债的本金和利息,同时也是尽可能的不借国债了。
幸运的是,得益于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迅速,农业恢复良好,这财政收入越来越高,在宣平二十一年的时候,财政收入已经是突破了一亿九千万元。
而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也就是宣平二十二年,财政收入突破两亿大关不是问题!
在财政收入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才是能够在初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的情况下,持续偿还国债,如今总算把累计超过八千万的国债本金以及超过亿元的国债利息给还完了。
还完国债后,李轩才是觉得帝国的财政状况好转了不少,这样也能够做其他一些事情了,毕竟还完了国债,每年至少能够腾出来上千万资金呢。
然而即便是钱多了一些,但是那些臣子们也都是知道现在钱多了,一个个都是狮子大开口的,这也要钱,那也要钱。
而李轩的办法一向来都是把骨头扔出去,让他们狗咬狗,自己稳坐钓鱼台!
这,也是每年预算支出会议上,内阁和军方,内阁各部,陆海军之间等几乎所有机构,都是为了经费而进行激烈争吵的原因。
如果说李轩直接定下了财政支出预算分配的方案,那么大家也就不用吵了,不管多少,用着就是了。
偏偏李轩从来都不亲自确定,非要给出一个总额后,让各部门自己去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