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代的乡村夜晚(2 / 2)
晚饭后,媚画一手抱着小包子,一手牵着小丫头出去散步。
古时候的人习惯黑暗了,不像现代人对明亮有那么大的渴望苛求。
在现代,有记载说,古人不喜欢夜里用火烛。首先易燃,不安全,第二费用太高,第三夏夜本来闷热,围一团火使温度升高,第四,要专有一个人持烛,第五是满地灰烬要费事清扫。有了这么多的理由,古时候即使富贵人家宴请宾客,也要先摸黑,等待客人全到齐了,入了席,才隆重地掌火烛。而这种场合的专职执烛人是“不让,不辞,不歌”的,像木头人一样端立,怕一不小心,引发火灾。
之前历史课学过,战国时候,已经有了油灯,在《楚辞》上有记录。早期的油灯燃烧的是动物膏脂,富贵人家甚至要在膏油里添放一些香料,随着光亮还带来香气四溢,可见小资情调不只有现在的“城市白领”才津津乐道。直到晋,到六朝,古人能够分解蜂蜜中的蜡质,叫蜜蜡。后来,有土著人在云南种出了蜡树。这种靠树叶被虫食后吐出来的汁液制作蜡烛的树,当时被人称为“仙人烛木似梧桐,以为烛,可延数刻”。李时珍也说到蜡树虫“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
而这里的夜空,全无现代污染的古天空是真正的皓月当空,银河赫赫朗朗横亘在夜里的天上,感觉它就压在头顶上,照得夜间的乡村道路如白昼。看到那样的夜空,我这才理解各种星象学说的产生。
------题外话------
啊啊啊,今天忆媚快要气死了,想了六个小时码的字,结果忘记保存了,就全部都木有了,然后忆媚努力想啊想,终于把今天的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