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安置(求点月票)(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将血 !
几年过去,宣抚使府前面的金人行宫旧地不但残垣断壁被清理一空,围墙也已经立了起来,因为大同这边也没那个心思真的修一座行宫出来,因陋就简之下,多数只是整理了一下外观,到是旁边的民房起的分外迅速,将以前金人行宫占去了老大一片。
不过饶是如此,从宣抚使府正门这里望过去,还是有了恍然一新的感觉。
实际上,从大同行宫重建之事上便能看出,无论是赋税,还是徭役,景兴鼎革其实并未结束,许多规矩都正在重建和改变当中,而且许多地方也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可以变通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
大秦朝野上下,也在为轻徭薄赋努力,丁税在渐渐向田赋靠拢,徭役民夫也正在减少,不会彻底消失,却已经被其他形式取代了一大部分。
尤其是赈济流民上,大秦朝廷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变通的地方也就更多,最终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则,现在看来,以工代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办法了。
当然,根子上还在于大秦国库渐渐丰盈,能够拿出额外的钱粮出来,不然的话,以工代赈也就无从谈起。
而自古以来,每逢变革,实际上最重要的变革举措,就是在这两样上表现出来,至于官制,兵制等,和税赋,徭役比起来,都要靠后站的。
至于景兴鼎革最重要的一项,八分田亩制在河中,河东施行起来,却最是顺遂,没有什么豪门大族的抵制,多数肥沃之地以前都在女真贵族以及官吏名下,所以,秦人来到这里,要花费的功夫,就是在丈量田亩以及剿匪上面,其他阻力,都是微乎其微。
从柳世源话里话外也能感觉的到,河东的日子很是宽裕,这不但是朝廷有着法外之恩,而且从北边草原送回来的金银细软,一部分也留在了河东,河中,加上来来往往的商人,今年不说别处,就说大同这里,比去年可要繁华热闹的多了。
这些事情,赵石并不十分清楚,但作为河东宣抚使,从往来信笺中,到也不算一无所知,只是不太感兴趣罢了。
被众人簇拥着进了宣抚使府,其他官员,就势告辞,只有河东宣慰使柳世源,河东按察使郑铎,还有张峰聚几个人陪着赵石进了宣抚使府。
不过在正厅中饮茶说了两句,柳世源这才正式将河东按察使郑铎引见给赵石,几个人又略略说了些话,赵石将接风晚宴改在了明日晚间,邀请众人前来,并让他们代为邀约大同官吏,之后几个人也不多留,趁机告辞,陆续离去。
张峰聚本待留下,但他身上事情也不少,冬天来到,草原大军陆续南归,已经这次赵石带回来的人,吃穿住行,都是马虎不得,所以也只能放弃和这位两年不见的大哥秉烛夜话的机会,先回军营处置军务,好明晚能脱身来参加晚宴。
等到人都去了,赵石这里也总算是清净了下来,除了一丝疲乏之外,到也没有其他什么感觉,不得不说,这些年过去,这等迎来送往的场面,他已经算是习惯了。
不过这里还只是大同,自己的地方,礼数什么的都要简单的多,等到回到长安,那才是真正享受无尽尊荣,并为之耗费大量心神的时刻。
河东宣抚使府向来冷清,不过今日可就热闹了起来,大将军南归,带回的随从人等不在少数,加上府中仆役侍女,安置起来很是忙乱。
大同城里的目光,也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到这里,如果按照金国人的官场惯例,这个时候不定有多少人已经上门,就算是见不到宣抚使大人,也总要送上厚礼才成,所以定是免不了一番宾客盈门,迎来送往的戏码。
但如今到底已经不是女真人主政了,经过几年的整饬,总算是让河东人大致明白了大秦官场的规矩。
所以就算所有人都在注视着这里,也没什么人敢于上门打扰,不过河东这里的官场风气,就算整饬多时,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扭转过来的。
多少河东官吏,都在为明晚的接风宴努力,能在几位上官面前露脸的机会,在他们眼中,显得无比重要。
按察使大人如今为河东官员所惧,但说起来,这两年河东出身的官员是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长安离这里千里之遥,经过一段时日的忙乱,也终于认识到,任用降臣,从地方上选拔底层官吏,已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所以,不论是河中,河东,还是河洛,地方官吏的任用上,渐渐已经不是以大秦官吏为主。
成武三年,四年,皆有恩科,这还不算,无论县衙,还是府衙,都有着大量的地方人才涌入其中,隐隐间,大秦朝廷也在鼓励着这样的行为。
大秦也在加紧着从这些地方遴选人才的步伐,除了科举之外,也重新拾起了荐举之制,一来为了安抚人心,二来也是人才缺乏的一个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