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开始杀人(1 / 2)
“陛下,臣以为,对于这些作乱的饥民,得剿抚并用。不能一味强硬的剿,也不能一味宽抚招安。饥民做乱,那是因为食不果腹,饿的没办法了才抢劫作乱的,因此可以说,其实朝廷负有部份责任,他们也算是事有起因,朝廷不能一味的剿杀。”
“但同时,许多饥民一旦做乱,他们就不仅是为了抢口吃的,他们甚至会迅速的变成强盗、劫匪,甚至无恶不作,杀人抢劫等等恶行,甚至会有人有更坏的心思。而如果仅仅是招抚还不够的。”
“臣认为,当剿抚并用,首先,朝廷当招安做乱饥民,给他们发救济粮,把青壮调动修新京,或者是维修水利疏通河道等,总之给他们一个以工代赈,能用力气赚到饭吃的事做。再其次,对于那些做乱的饥民首领,绝不能留情,那些带头者,必须严惩,抓一个杀一个,这样从者不究,只追首恶,那么也会狠狠的震慑饥民。”
“当然,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剿或抚,还是在于粮食。如果能吃包饱饭,哪怕是半饱,百姓也不会铤而走险,甘冒杀头之罪去作乱的。”
李世民听了,心情很沉重,李超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其实朝中君臣宰相们,又哪个看不到这一点呢。
但问题还是那个,哪来那么多粮食。
李世民来问李超剿抚,真正就是要问李超,如何弄粮食。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其实李超也没太多的好办法,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什么捕蝗虫挖野菜捕鱼打猎,什么迁移百姓离开灾区,什么对口安置。什么以工代赈,什么粮票定量供应,朝廷直接控制粮食交易等等。
这些办法,确实有效,但要完全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不够。
1942年,河南111个县有96个县受灾,其中严重的有39个县,爱灾人数一千二百万人。当时,整个河南三千万人口,在这场大饥荒中,有差不多三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还有三百万人逃离河南。
三千万人死了三百万,也是因为干旱和蝗灾导致的饥荒。
大唐的河南道,包括了后世的山东,人口是肯定没有后世那么多的,但河南做为这时代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原地区,人口依然极多,加上河北、河东、关中、山南、淮南等受灾区,大唐最精华的地区,灾情严重。
各种救灾办法后,撤走了许多人,可留在灾区的人依然很多。
朝廷一直在往灾区运粮,可冬季到来,北方许多地方开始河流结冰,让本就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更显艰难。
别说现在各地其实粮食也不多,就是有粮食,可也很难运进去。
杨广当年征高句丽,运一石粮到辽东,路上耕费的去了七石。这个时代远距离运输粮食,非常的艰难。冬季,北方更基本上无法运粮。
“如今几道的灾区,至少还有一千万灾民,如果无法缓解眼下的情况······”李世民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会,许久才道,“按玄龄和如晦他们的估算,如果我们不能马上改善眼前的处境,那么明年饥荒更加厉害的情况下,起码会有一到两成的灾民饿死。”
千万灾民,一到两成,那就是一两百万人会饿死。
这个听了后让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但李超不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在古代,抗灾能力更弱,抗饥荒的能力也越发的弱。其实古代战乱年代人口大减,往往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并不算多,更多的都是死于因战乱而导致的饥荒。
三国、晋末等大战乱时间,人口动不动就锐减上千万人,除掉有些人做了隐户逃丁外,死的人也确实多,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就都是死于战时的饥荒。
大唐刚刚立国,天下刚一统。尤其是中原地区,那更是在隋末时彻底打烂了的地方,民无积蓄,官方无存储,遇到大灾,只能依靠朝廷。
如果朝廷救济不力,那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饿死一百万人,那真是白骨累累,百里无鸡鸣。
这对于朝廷来说,这不光是饿死人的问题,事情若真到了那般严重的地步,那时无数饿的嗷嗷叫的饥民,可就会如滔天洪水,或者燎原的星火,淹没一切,焚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