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26何大仁教授的语言天赋(2 / 2)
有人认为,何老师去过苏联留学,俄语自然是没得说的。 但据我所知,何老师大学时并非俄语专业,而在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也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许多当年同他一起留苏的同学,俄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外语这个东西,讲究一个语言环境,不进则退,很残酷的。何老师留学回国的1959年,这是中苏关系开始走下坡路的“拐点”,当他向莫斯科邮票公司的经理告别时,他看到了苏联即将行的一套8枚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o周年”的纪念邮票,而不久正式行时只剩下了两枚。何老师是这个“拐点”历史事件独一无二的中方见证人。拐点之后,在中国无论学习和使用俄语的语言环境每况愈下,到了特殊时期初期,更是对“苏修”和俄语噤若寒蝉。但何老师凭借着他对苏联邮票深深的爱恋,自己营造了一个学习和使用俄语的小环境,温故而知新,锲而不舍,终于成为一株俄语的常青树。改革开放之后,厦大重新迎来了苏联语言专家,何老师与之一路畅谈,犹如老友重逢一般,仿佛中苏交恶的历史时段就根本没有生过。
一个人的语言天赋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兴趣,并且把兴趣当成自己最好的老师。何老师这一生为收藏、研究和宣传苏俄邮票文化做出了很大的奉献,而苏俄邮票也回报给他一个大礼,那就是他的俄语实力不断得以注入新的能量。听说读写运用自如的俄语实力让何老师如同高加索的山鹰一样,几十年尽情展翅翱翔在苏俄文化的历史长河上。
何老师的不幸去世,是中国集邮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苏俄邮票收藏和学术研究的特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