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鬼子入坑了(二章合一)(1 / 2)
救国军打过来的炮弹确实太准了,前三轮近四十颗炮弹竟然没有一颗打歪,全部砸在仰攻部队中间。
被炮弹砸中的位置已经倒了不下七十具士兵尸体。
随着炮击的继续,仰攻部队的伤亡还在急剧增加!
龟田中佐看得目瞪口呆,脸上全是不理解。
在他眼里,就算现在开炮的是自己部下,也做不到连续三轮炮击几十颗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救国军的炮击技术肯定比不过麾下炮兵,但却打出这么惊人的成绩,龟田中佐想破脑袋都搞不明白这里面的缘由。
最后只能盯着战场破口大骂,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但无论他怎么骂人都改变不了眼前越来越恶劣的战局。
副官急了,龟田中佐虽然已经意识到眼前战局的危险,但除了破口大骂,并没有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而仰攻部队的损失已经增加到一百人,要是大队长还不能快点儿拿出破局办法,仰攻部队的损失还会急剧增加,最后达到进攻部队无法承受的地步。
为了大局着想,副官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出自己想法:“长官,要不要让仰攻部队暂时退回来!”
“不行!”龟田中佐毫不犹豫拒绝。
“要是没有仰攻部队拖着阻击阵地上的救国军,他们肯定会马上撤离战斗,我们的包抄部队就没办法将他们堵在战场上。”
“只要能干掉挡在我们前面的救国军,仰攻部队打光了也划得来。所以他们不仅不能撤,还要顶着炮火继续前进!”
“轰隆隆”大队长的命令还没说完,一串更加剧烈的爆炸突然在战场响起。
龟田中佐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仰攻部队正前方一下子腾起至少十团黑烟。
跟炮弹相比,他们的爆炸声要弱很多,但这些黑烟排成一排挡在仰攻部队面前,几乎同时发生爆炸,给仰攻部队带来的伤亡一点儿也不容小觑。
眨眼功夫就有十多个鬼子倒在这一轮爆炸中。
龟田中佐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仰攻部队正前方的爆炸一响,眼睛就瞪得圆圆的,一脸不可思议叫道。
“是地雷,好狡猾的救国军,竟然在阻击阵地前面布置了地雷阵。”
“长官,撤吧!”副官脸上的焦急神色更浓了,看着龟田中佐很着急提醒。
“不能撤!”龟田中佐还是坚信自己的判断和指挥能力,决定继续打下去。
看到副官下意识就要开口,一脸坚定解释:“战场上对付地雷的最好办法是炮火覆盖。部队进攻前,我之所以没有命令炮兵部队用炮火覆盖救国军阻击阵地,是害怕他们被我们的炮兵给炸跑了。”
“包抄部队马上就要完成对救国军的合围了,如果我们现在命令仰攻部队撤离战斗,让炮兵部队用炮火覆盖救国军阻击阵地,把前面的救国军吓跑了,大家刚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仰攻部队战死的一百多个勇士也会白死!”
“总之一句话,阻击阵地上的救国军已经成为我们咬到嘴里的肥肉,绝对不能让他们溜了!”
“仰攻部队继续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拖住阻击阵地上的救国军!”
龟田中佐的想法非常好,如果战场不出意外,接下来的战斗全部按他的作战计划发展下去,日军确实可以干掉阻击阵地上的救国军。
但他的对手并没有在这里跟他决战的打算。
阻击阵地布置在山口,背靠大山,进可攻,退了守,导致龟田中佐进攻的时候顾虑重重。
为了防止救国军阻击部队放弃阵地逃到山里面,虽然带来大量火炮,但却不敢贸然使用。
至于炮兵连打出来的炮弹为什么会那么准,全因为炮兵连的战前准备足够充分。
董飞决定在这里布置现场时,阻击阵地前面就被炮兵连划出来十个炮击区域,每个区域的射击诸员都经过再三测定,非常准确。
战斗开始以后,炮兵连长只需要报出炮兵连要炮击的炮区域编号,炮兵连马上可以调整出最精准的射击诸员,正中目标,追着日伪军炸。
阻击阵地前五十米到一百米区域被昔阳守备队埋了一百多颗地雷,迟缓日伪军进攻速度,给阻击部队撤离阵地争取时间。
看到日军已经杀到雷区,包抄部队也快运动到位,董飞果断给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
“长官,阻击阵地上的救国军好像在撤退!”站在龟田中佐身边的副官突然报告。
“仰攻部队马上杀上去,拖住他们!”龟田中佐很着急命令!
“前面有地雷
挡路,仰攻部队冲不过去!”副官继续提醒。
龟田中佐也注意到仰攻部队面临的困境,眉头越皱越深,立刻看向战场侧翼负责包抄的两支部队,希望他们能快一点儿,截住正在撤退的救国军。
让他失望的是,阻击阵地后面的地形太复杂,包抄部队的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完全没机会截住救国军。
十分钟后,两支包抄部队在阻击阵地后面汇合,但阵地上的救国军已经逃之夭夭。
“长官,我们的行动失败了!”包抄部队带队大队长低着脑袋报告,心情非常沮丧。
龟田中佐脸上的意气风发也没了,沉着脸反问:“我们的伤亡大不大!”
大队长赶紧报告:“包抄部队几乎没有损失,但仰攻部队的伤亡有点儿大!”
“两个步兵中队还剩不到一百人,直接战死168人,重伤失去战斗力59人,基本都是敌人炮弹给我们造成的。”
“救国军的损失呢?”龟田中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继续问。
“不清楚!”大队长摇摇头:“我们在阻击阵地没有找到一具救国军尸体,那里除了子弹壳,其他什么也没有!”
一个中队长站出来请战:“长官,救国军全都撤到山里了,我们要不要进山追击,给战死的勇士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