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回长安(2 / 2)
如此一想,李元喆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需要一些帮手。他的注意力不自觉的放到了那些贞观名臣身上,
说实话,李元喆对这个时代的官员还是很喜欢的,抛开一些背靠大树的废物,能当官的人都有不错的能力,至少在执行力上绝对没有问题。
他找来杜如晦,让老杜快马赶去长安,收拾一下城南的皇庄,把皇庄的两千多亩水浇地翻耕,顺便把曲辕犁和耧车的图纸交给将作监,让他们先制造出一批成品来。
他准备在长安搞一块试验田来育种。
大唐初期采取的是群相制,杜如晦现在不再是群相之一,可依旧是中小士族的一面旗帜,让他去当育种基地的主任有些屈才了。
杜如晦的意见也比较大,有一些情绪。
可他到底是能做宰相的人,见识过曲
辕犁和耧车的样品后又尝过玉米土豆的滋味,知道此事体大,皇帝不是在打压自己,而是在给自己立功的机会,毫不犹豫的接下了任务。
李元喆在元日前终于赶回了长安。
听闻皇帝归来,文武百官和许多百姓出城迎接。
皇帝可是给大唐长脸了,而且早已是今非昔比,手里握着十六万的西征军,世家在他手里吃了大亏,朝中百官于情于理都要表现出对皇帝足够的尊重。
百姓们的想法比较简单,一是想见识一下大唐皇帝的风采,二是听闻皇帝是天帝弟子,在世的仙人,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能凭空造河筑城,百姓想要趁着皇帝得胜归来沾沾仙气。
寺庙道观里的仙神佛陀里人间太远,哪有皇帝这种真实存在的生物来的有吸引力?
欢迎仪式很热闹,李元喆很高兴,百姓很满足,百官却是百爪挠心。
李元喆登基没多长时间就出征了,哪怕是不断有他的消息传回长安,但朝中百官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长的丑又无法无天的齐王时期,如今再见到他时已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发自骨子里的从容自信,白色貂裘竟然衬托出了一丝书卷气。
有人在李元喆身上看出了书卷气,多么可怕!
要么皇帝登基前一直在装傻充愣,要么是皇帝突然开窍。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李元喆都不再是那个橡皮图章,而是成了一个不好对付的皇帝,百官一开始的盘算算是落空了。
李元喆站在车撵上坦然接受着万民的朝贺,没有丝毫慌乱。
他的眼中看不到那些官员,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