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想要投降不容易(2 / 2)
只给积分还不够,为了以后与群员的长期合作,李元喆不得不用群主的身份大赞小武有前途。
有了唐俭和杜如晦的执行力,身兼数职的李道宗解脱出来,带着西征军开始继续压缩突厥人的生存空间。
李靖和李世绩也先后有了动作,派出了所有的骑兵进入战场,将战场边缘的突厥骑兵打散歼灭。
唐军不断地进攻使得突厥大军内部剑拔弩张,没有人去组织抵抗,而是在争论到底要不要用颉利的脑袋换各部的平安。
颉利想要武力镇压各部,但这个念头在他脑中只存在了一秒钟就放弃了。
不说他有没有能力去镇压所有部族,单是一个执失思力的态度变化就让他没办法动手。
执失思力身为颉利的铁杆,从他个人来说是不愿意背叛颉利的,可他首先是执失部的头人,然后才是东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的手下大将,他要首先考虑部众的生存,至于忠诚——突厥勇士只对强者效忠!
很明显颉利在唐军面前已经不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强者,无法保证执失部的安全和利益,那么身为一个突厥勇士的执失思力会如何选择便不难看出来了。
其他各部头人的想法和执失思力差不多,都是在
为部族的生存考虑。
突厥对他们来说不是家国,仅仅是个生存所须的物件而已,物件坏了,他们就要再找一个功能相近的物件。
大唐皇帝给了他们一个新的选择,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深受爱国主义熏陶的李元喆不能理解草原民族对待国家的态度,向群员们请教后受益匪浅。
按照文总和云烨的解释,在古代,国家的概念和后世完全不同,民众对待国家的态度也不同。
后世的国家一般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c文化c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也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有不同的定义,但核心是民众对集体的认同,只有在绝大多民众认可一个集体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
这样的国家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国民对国家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可以为国挺身而出流血牺牲,来捍卫国家的利益。
而大唐所处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概念,华夏还好一些,有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作为联系民众的纽带,通过相同的文化内核将天下的百姓串联起来,民众心中有大义,又有大一统的思想影响,民众对国家有一个模糊的认知和相当的认可,但其他地区的民族就要差很多了,他们大多还是以民族和血缘来分辨想亲疏远近,以领主或是领地选择效忠对象。
这些由民族或是土地所有权确立的国家很难让不同的种族和领地的民众凝聚到一起,说一盘散沙有些过分,可绝对谈不上什么凝聚力。
突厥就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游牧部落捏合到一起的国家,在面对危险时,各部落首先选择的是自保,而绝对不会去为了一个靠武力聚合在一起的集体而损害自己部落的利益。
所以在陷入危及的时刻,一招挑拨离间足够引起突厥内部的分化了。
李元喆听得不明觉厉,只感觉好厉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