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大明军校(2 / 2)
来自大同、蓟镇的军官们打仗含糊一点,写字当然更含糊了,武将和文官不同,文官是当一代,下一代有本事再来,而武将几乎是辈辈相传的。所以这学问也是辈辈不受重视,认识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看点书信那就是最大的学问了。偏偏这样的能看信的,还是少之又少了。所以看到军校里的教程,就直皱眉头。因为书面上的东西太多了点。
好在终于走进了皇上的视野之内,这可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现在皇上是校长,自己算什么?天子门生!牛不牛,当皇上的老师靠得是德高望重,当皇上的学生那可是绝对的圣眷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学员来的方向上有些杂、大同的蓟镇的,在家的锦衣卫、天应军甚至是净军也被塞进来许多人,整个一大杂刽五花八门。就这样六七千人充满了整个军校。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注定是军官的,也有一些可能是被淘汰的,有往上进一步的,也有降级的,这一切都要看军校毕业的成绩如何了。毕业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最先进入军校的锦衣卫、净军、天应军,他们注定是学习最短的,春节过过就会离开。而蓟镇、大同的军官,也会在开春之后,择优回去,或者进入蓟镇铁血队、大同精忠队。成绩一般的则接着在军校学习,不可就药的,则发回原地,等着下一起大明的政策。所以众学员的心态肯定是不同的。
亲军们是来度金的真正学知识的,他们大多是凭着跑步好入选的军官,谈到什么将才帅才,那是扯淡。二三十年过却了,绝大多数连个小旗都不是,就是一个大头兵。皇上圣眷给了他们,凭着这份忠诚、体力,生生的被皇上在身上弄了个军官当当,但离将才两字差得可不是一点二点,就是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货色而已。但他们谁都知道,有了这个皇上给的机遇,就得努力的抓住了,不进则退的道理是谁都知道的。
认字对他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这点皇上早就注意到了,扫盲运动也早就开始实施了。可以准许你写得不好看,但必须得认字、会写,这是军官最基本的要求。还好,最先的净军、锦衣卫这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是解决了。
天应军的方面军官本来就是原有体系自带的,训练的时间也短了一点,所以识字的比例还是不高,握个笔杆子和拿刀,完全是两码事。但被皇上也是强迫着练,成效还是有一些的。
开学典礼当然有校长讲话,朱由校走到了讲台,面对着数千的军官开始了演说。
台下坐的都是边缘化的军官,无论从能力还是忠心耿耿上,都不是朱由校看好的。能力不足了可以慢慢的练,但忠要是没有了,一切就都没了,就和关宁铁骑、汉东军一样。所以朱由校的开场白就是:“诸位学员,大明北京军校第一期开始了,朕对汝等第一要求是对大明忠诚,第二要求是忠诚、第三个要求还是忠诚。没有了忠诚,就没有信念,这样的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可言、、、、、、”
朱由校叨叨叨的说了一会也就结束了,说的都是大家能听得懂的话,其中当然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意思,没有多说什么立功受奖的事情,这本是题中应有之意,为了皇上而学习,这是主题思想。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有了目的、信念就不是这样了。朱由校直接的表明现阶段学习就是为朕学的,对朕是否忠心就看你的学习成绩了。这个观点早在净军、锦衣卫时就已经说过了,只不过那时的锦衣卫还有个扫地出门的惩罚,而现在对于大同、蓟镇两地,虽不开除,但明年的仗是没办法参加了。
学员们听了却是热血沸腾,没别的,军队本来就是为效忠皇上所准备的,能听到皇上的教诲,这对任何一位大明的将官而言,都是难得的机会。听着皇上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就是给皇上学的,算是效忠皇上了,再苦再难也不怕了。
典礼办得很简单,若不是朱由校要求,估计这个过场都没有,所以接下来的过程也简单。挑选了人上台发言,公布校规校训、奖罚措施。因为是军校,学员们也都是在职的军官,所以这里的规矩就是军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什么悖军、慢军、懈军、构军、轻军、欺军等十七军,那可都是板上钉钉不容有一丝轻慢的。
校长是皇上,当然不能长期在军校里持掌,孙承宗由兵部尚书再挂名总教习,用军中宿将、兵部的官员来充当教员老师。这些人别的不敢说,但打仗一直是中规中矩,肯定不会上敌人恶当的。而且孙承宗也打算结合着神弩、阻击弩、战车、火枪等武器特别,欲成立一个皇上一直说的参谋部,类似智囊团一样的组织,分析战策战术,集合这些精英人仕,算是搭一个小架子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