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第三弹,林是美国的英雄(1 / 2)
晚上11点15分。
也就是在林逸他们遭受行动队攻击的半个小时后林逸再次站到直播镜头前。
他的这个举动
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个大魔王又要有新的举动了人们不知道这一枪将开向谁但很多人已经开始紧张起来。
林逸摊摊手“我不知道现在还在看直播的有多少人恐怕不少于一亿现在是晚间11点多我想聊点轻松的话题我们就把他叫做‘城市夜话’吧。”
很多人的心悄悄放松一些。
林逸看着镜头眼眸清澈“从2000年以来房地产变得愈发兴旺办公室同事、朋友、亲人之间聊得最多的就是房子很多人因为及时买了一套房子而喜悦有人因为迟迟不敢出手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而懊恼不已。”
“从2000年到现在的2006年房价涨了一倍多以前六七十万一套的别墅现在涨到了150万很多人想如果多买一套该多好翻倍的投资可不好找。”
“但也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怎么办贷款啊可贷款需要抵押怎么办没关系金融机构担保只要你签字房子就是你的你住着房子或者收着租金等房子涨价后你再卖掉不仅白住房子还能趁机赚一笔。”
“就这样很多无工作、无固定收入和无资产的人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他们感谢政府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可这样的贷款存在巨大的风险性房地产公司和金融公司会自己捂着吗当然不他们怎么可能把危险留给自己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些住房贷款的债券被打包并进行资产证券化转卖给下游的各种基金基金再销售给普通投资者。”
“看看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投资者。”
“可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房屋不断增值购买者不断增多大规模房贷违约断供不会出现通过分散化保证较低的违约率保证利润可以覆盖风险。”
“如今房贷次级贷的规模是多少?八万亿美元一笔很庞大的数字牵涉到的家庭有多少上千万户。”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危机已经来临房子不会永远升值下去到一定程度总会刹车而到那时候房屋的流通性就会出现大问题房子不能变现三无人员的房贷又怎么偿还?”
“我这里有一份房地产公司、金融财团之间的调查报告其实他们已经分析出危机已经到来而且不可避免房屋价格从今年已经停止增长指望原先的三无购房者还房贷那就是天方夜谭他们甚至连利息都拿不出来。”
“有人说收回房子呵呵房子已经是金融衍生品他的价值就是贷款的价值而房子不值钱了贷款也会变得不值钱它所形成的金融衍生品自然也会疯狂掉价直至全面崩塌。”
“更可怕的是普通老百姓只是受害者而一些大金融公司在看到这些危机后已经在做好如何做空在这次危机中再次吸血的准备。”
林逸对着镜头笑了笑
“或许现在逃离还有机会如果再晚一些那些已经变成垃圾的次级贷债券就会砸在投资者手里让所有投资者血本无归。”
“关于房屋次贷危机的事情资料我会贴在网络上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下载看看尤其是那些在这上面有投资的人希望对你们有些帮助。”
“今晚的‘城市夜话’就聊到这里吧希望大家有个好梦再见。”
还好梦
好梦个‘得儿’啊。
电视机前
网络前的观众
很多人听了林逸说的这些话都感觉不寒而栗。
尤其是那些购房者和投资者。
能睡得着才怪了。
购房者知道他们之前凭借房子发财的梦想恐怕要破灭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作为下水者自然亲身感受到现在房子的价格确实不在涨了而且购买者也是寥寥。
以前热卖的房子现在挂出去根本无人问津。
投资者也感觉到危机他们购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期望通过投资赚钱可如果这些证券暴雷那他们的投资也会打水漂。
最紧张的其实是房地产公司和金融财团作为始作俑者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危机吗不已经看到了有些已经在抽身可有些却想躲也躲不掉他们能怎么办只能想办法硬撑。
房利美
房地美
还有后面的金融操手玩雷兄弟。
次级贷危机被林逸如此干脆利落的捅出来让他们感觉好难受他们自然也知道这是一颗金融核弹头一旦爆炸会有多危险原本他们还想着拖一拖可现在拖不下去了。
其实今年以来
美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独特的风景就是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广告。
降价促销、赠送礼券以前被抢购的房子现在任你使出浑身解数购房者却依然寥寥。
历史上
所谓2008年金融危机真正开始是2007年2月份2007年2月汇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按揭业务遭受巨额损失减记108亿美元相关资产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序幕。
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申请破产保护随后30余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陆续停业。
8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受次贷风暴影响宣布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倒闭随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花旗、美林证券、****、瑞银等相继爆出巨额亏损。
其后
各种暴雷各种恐慌蔓延才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波及全世界。
现在是2006年
可问题其实已经存在。
只是那些房地产公司还在苦苦支撑而已。
林逸只是提前挑破这个脓疮。
至于他放出的资料有房地产公司内部的交易数据也有金融公司的金融数据。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是赚钱还是亏钱这些数据一目了然。
现在是深夜。
林逸心平气和说了一段‘城市夜话’却把很多企业炸得翻江倒海今晚注定会有更多人无法入眠。
很多人知道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