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北京?北平?(2 / 2)
如果年景不好,以上的东西都属奢求,更多的掺进了碎石子、沙粒、虫子甚至煤渣。曾在鹤年堂学徒的傅留城老人回忆:“老百姓开始忍受不了“共和面”,就提着口袋到处找卖粮的地方,不过粮店就是不卖,因为倭寇人已经下了封粮的死命令。没办法,后来老百姓连用来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之类的东西都抢着买。再到后来干脆连共和面也不易得到了,一旦买到,不得不强忍着咽下了。”
共和面的口感是可想而知的,更要命的是这种东西既没有营养,而且容易引起腹泻或者便秘,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无异于一道催命符。到了战争后期,倭寇人对于粮食的管控更加严格,动不动就封铺抢店。即使是共和面也成了“香悖悖”,因此城市中竟然衍生出了一些小贩,他们清早起来,悄悄地走街串巷,收购上来一些共和面,再赶出城外,卖给关厢的困苦百姓,从中赚取一点利润。
那时的北平老百姓,即使想吃到一些猪狗都不肯食用的共和面,都要如此偷偷摸摸。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解放后,在老舍先生的名篇《四世同堂》中:祁家最小的生命妞妞最后就是因为吃杂质过多的共和面,里面的沙子、谷壳卡在阑尾处,引起了急性阑尾炎。她肚子里阵阵绞痛,浑身缩成一团,浑身直冒冷汗,旧裤子,小褂子都湿透了,在受尽了人间苦难以后,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出现在王凡眼中的,曾经是天子脚下的京城,而今变成了一座彻彻底底的萧条贫民窟的北平都城。
“雅迪,这里真的是北平吗?”
“从地理位置上讲,是没问题的!”
“那为什么会如此破落?”
“和70年以后去比较,自然显得破旧。如果再往前看100年,也许你们地球后世认为杂乱差的黑煤窑等工厂,在前清就是先进的工业区了,代表了兴盛与国力。”
看着城边密密麻麻的乞讨者,城内脏乱的街道,虽然知道倭寇军队和头领住的地方肯定环境好,但是王凡却再也提不起来去探幽寻古的兴趣。
“我们总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总是给予外来客最好的待遇,结果换来的是什么?战争、屈辱、杀戮、嘲笑!总是宽外人而严内民!”王凡自问自答的说道。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没什么,只是突然间想明白,想开了,我一直是以一个外来客来参与这个世界发展进程的,总是带着优越感!总是觉得自己只要武装了炎黄红党的军队,打败倭寇,恢复沦陷区就可以了,自己可以全程观看而不用参与,总是觉得炎黄百姓需要一场铁与血的战争,唤醒自身的血腥与骨气。为此必要的牺牲是可以忍受的。现在看到这些真真切切的路有冻死骨让我明白了,我需要自己做点什么,并且我拥有这个能力,不是吗,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雅迪,帮我查查戒指里面还有多少粮食和航空炸弹!”
第二天的北平,太阳照样是那样升起,北平远远近近的贫困百姓照例起床,为了生计准备继续奔波劳碌,但是另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住在窝棚的,还是无家可归的,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馒头、窝头、榨菜、大米,白面。甚至某些刚刚生产完毕的孕妇,受伤的工人,饥饿的小孩处还出现了火腿,鸡肉,鸭蛋等早已难觅的美餐。每个人分得的量都不多,都只够饱饱的吃上一两顿(北平当时有160~170万人,王凡剩下的物资已经不太多,而且给的多了,最后也会被倭寇抢走)。
北平早上家家有饱饭吃的异象本应引起倭寇的重大关注,但是当他们刚刚断断续续的收到一些报案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空轰炸席卷了这个北平地区,各个倭寇或军队或政府的集中地区,都遭到了大量航空炸弹的轰炸,整个北平驻军损失惨重,因而所有注意力都放到防御轰炸上了,也就放过了奇异粮食事件。
虽然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但是粮食只有一两顿的情况下,那些证据早都被一张张嘴巴消灭掉了,因而绝大多数倭寇认为只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当然还有一件被他们忽略的事情,那就是紫禁城内许多建筑物都在轰炸中毁坏了,只留下了烧焦的木头,而没有人特别注意到,许多建筑物的底层基座有薄薄一层也随着建筑物整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