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诸事不顺(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末疯狂 !
可是听说了顺军颁布了《永昌元年诏书》,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怎么样也需要做些动作了。
而南迁不行,调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定不下来,那么剩下来唯一的做法只有派遣大臣出征迎敌了。就在此时,内阁大学士李建泰就毛遂自荐了。他说要动用自己家族的财产募兵,以此来抵御李自成的大顺军。而崇祯皇帝一听说李建泰不需要朝廷调拨军饷,立刻是大喜过望,立刻任命其给阁老督师,允其出征。
其实李建泰的家乡是在山西曲沃县,由于大顺军早就攻克了西北几省,那里的信息也已完全阻断,朝廷根本不知道李建泰家乡的状况。更不知道李建泰的私财也早已化为乌有。之所以还相信李建泰的说法,也许就是崇祯皇帝还抱着侥幸的心态吧!
而李建泰本人,也是根本没想过与大顺军作战。之所以他会自告奋勇,不过是他想早些离开京城这块死地,不愿意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陪葬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去做。李建泰经过几天的筹划,勉强拼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因为事先说好了不要户部粮饷,也就不携军粮辎重,整装待发。
接着,崇祯皇帝正式任命李建泰以辅臣督师,加兵部尚书衔,“代朕亲征”,并任命了李建泰荐举的原御史卫桢固等人为该部监军、中军副将等职。但对于这支形同玩笑的部队如何行止,怎样迎敌,以及如何调度其他各军在何处组织战役等等,朝廷都是一片茫然,只是大概确定了一下李建泰部出京后向南运动,因为当时估计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可能是要从京南真定、保定一路向北进攻。
对于这支开玩笑一样的军队。崇祯皇帝就像是抓到救命稻草般,寄予了厚望。他为李建泰的出征举行了最隆重的“遣将礼”。在这天清晨先派驸马万炜到太庙祭告了祖先,而后亲自在正阳门(俗称前门)行礼。从紫禁城的午门直至正阳门外东西两侧都布满了卫士和旌旗仪仗,场面壮丽庄严。
内阁、六部、五府、都察院等衙门的文武大臣侍立在两旁,崇祯皇帝端坐中央,对李建泰说了许多慰劳嘉奖的话。而后设宴,崇祯皇帝亲手为李建泰酌酒三杯,并把盛酒的金杯赐给他。酒后,崇祯帝当席亲笔撰写《钦赐督辅手敕》,用印后郑重地交给李建泰。
在敕书中授予李建泰在外对于各级文武官员自行诛杀赏罚和一切机宜自行调度的莫大权力。并说:“愿卿早荡妖氛,旋师奏凯,进爵鼎彝铭功。朕仍亲迎宴赏,共享太平。”
宴罢,内官在鼓乐声中为李建泰披红簪花。迎出尚方宝剑。李建泰叩首再拜,下了城楼带上一彪人马启行。崇祯皇帝一直在城楼上目送着李建泰的队伍走远了。才摆驾回宫。
李建泰这次出征。仪式之隆重在崇祯一朝是史无前例的。但以李建泰之庸才,带领着五百零散人马,想要挽狂澜于既倒,实在不啻于痴人说梦。一番煞有介事的隆重不过是自欺欺人,给自己壮壮胆子罢了。
李建泰带的一队残兵也确实丝毫无所作为,刚刚出城就先受到缺粮的威胁。后来不得不在各处“就地筹粮”,实际上就是纵兵劫掠,没有平“贼”,自己先成了贼。
直到最后。听说刘芳亮部已经占领了广平,离自己只有咫尺之遥,李建泰连忙率部向北逃窜,缩守保定不敢出头,最后终于向大顺军投降了。不过这一些也都是后话了。
而今天,大顺军相继开到平阳、太原的消息又传到了京城。崇祯皇帝顿时有些坐立不安了,仿佛天即将塌下来,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他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堂官,再次讨论放弃宁远,调兵入卫的问题。
而在紫禁城外勋贵和大臣们等候时,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却是如坐针毡,可是他还是要忍受住吴襄的口沫乱飞。而吴襄正在颠三倒四地说着一通废话,围绕的中心意思,无非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吴襄是多年统兵关外的老将,家资田产都在关外,所以他当然不肯放弃辽东,也不肯把关宁铁骑调至关内。再加上现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奇货可居,是唯一一支能很快速地调至京城的官军。因此,老奸巨猾的吴襄肯定想在崇祯皇帝身上多索要到一些好处。
终于,崇祯皇帝听得不耐烦了。他挥手打断了吴襄的话,附身问道:“贼势甚为紧迫,你儿子的方略足以制平吗?”现在的崇祯皇帝也只是关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到底管不管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