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武侠修真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莲花落的名义及由来

莲花落的名义及由来(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星空武祖 阴间那些事儿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混世狂兵 剑道之皇 惊世女暴君:死神的极品赌后 夺嫡庶女 颤抖吧:伊人来自地球 苏家有女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辞源》:“莲花落:民间歌曲的一种,以槌鼓,或以竹四片,摇之以为节。旧时多为乞儿所歌。本名莲花乐。”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莲花落(160):也叫‘莲花乐’、‘落子’。曲艺的一个类别,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均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结合,各有特点。起源颇古,宋代已有关于乞者唱莲花乐的记载,见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元杂剧《金线池》、明杂剧《曲江池》、传奇《绣襦记》中,均有演唱《四季莲花落》的穿插。明末有称为‘文词说唱’的叙事性莲花落。清乾隆后出现专业演员,演唱内容渐以民间传说为主。现有江西莲花落、绍兴莲花落等,在广西则称‘零零落’。演唱者通常为一、二人,一般仅用竹板按拍。解放后,有些地区的莲花落则增加了弦乐伴奏。在北京等地的莲花落,于清嘉庆后渐与‘十不闲’相融合,称‘彩扮莲花落’,增加节子、小锣等打击乐器,扮演人物故事。”

“莲花闹:曲艺品种。流行于湖南各地,是莲花落流入湖南后的一种称谓。解放前多为乞丐求乞时的歌唱,即兴编词。”

《汉语大词典》:“莲花落:亦称‘莲华乐’。民间曲艺的一种。旧时本为乞丐所唱。后出现专业演员,演唱者一二人,仅用竹板按拍。”引例有《五灯会元.临济宗.金陵俞道婆》:“一曰,闻丐者唱莲华落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大悟。”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莲花落:北京曲艺之一,自打竹板唱曲。‘落’字必读。”这些解释都避难而不涉及为什么是“莲花落”的名字,与“莲花”究竟有什么关系。《金线池》第一折《赚杀》:“……你要嫁韩辅臣这一千年不长进的,看你打莲花落也。他怎肯教一年春尽又是一年春。”《曲江池》第二折《采茶歌》:“俺家爹爹打的我苦也。你爹打你呵谁教你唱一年春尽一年春。”都只是对叙唱莲花落及那一句唱词一笔带过,并没有“演唱《四季莲花落》的穿插”。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赚杀尾》:“你待要搏香弄粉,妆孤学俊,呆汉,一年春尽一年春。”郑庭玉《忍字记》楔子刘均佑云:“我身上无衣,肚里无食。兀的不是一个大户人家,我问他寻些茶饭吃。早来到这门首,无计所奈,唱个莲花落咱:一年春尽一年春。”也都是如此。

倒是元张国宾《合汗衫》有简单的穿插。第一折《混江龙》曲后邦老白:“没奈何我唱个莲花落,讨些儿饭吃咱。一年春尽一年春,哩哩莲花。”类似的又如元刘时中散曲《咏郑元和》:“风雪狂,衣衫破,冻损多情郑元和。哩哩噠噠哩啰,学打莲花落。”无名氏《叹子弟》:“莲花落易学,桃李子难教。张打油啰啰连合得着。学不成打爻,牵着个狗儿当街叫。提着个爽儿沿街调。拿着个鱼儿绕街敲。这的是子弟每下梢。”

可见,是在唱词句尾连接上无意义、字数不等的垫音衬字“哩”与“啰”,即“和声”。从“啰啰连合得着”可见,是说把两个“啰”连着、合着。“哩哩噠噠哩啰,学打莲花落”,是说把“哩、哩”与“哩、啰”接连使用。现在的民歌小调也还有“哩”与“啰”的衬字,而古今都没有“嗹”这个衬字。“噠”是对“连”字增加类推偏旁。如此,又可分析《合汗衫》的“哩哩莲花”,其中的“莲花”,只能也就是“连话”的趣味谐音:把“哩、哩”连着说。而把“啰、啰”连着说,也就是“连话‘啰’”,从而被谐音趣说成“莲花落”。

正由于所唱与莲花风马牛不相及,而又不巧不成书的相及了,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调侃诙谐,便从宋代一直使用到现在。

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宋代乞丐唱曲会突然有“哩啰”这样的衬字?原来又是受唐代佛教诗歌的影响而演变来的。

印度梵文字母中有“鲁”“流”“卢”“楼”四个,印度儿童学习字母拼音之法门叫“悉昙”,晋时道安已传其书。唐代释寰中用它作为和声写成《悉昙章》两首组诗,又有无名氏《悉昙颂》(神咒)组诗,共三篇,收录在《敦煌歌辞总编》。它们的特色是在每章末句必用“鲁流卢楼”四音,以及拼合的同韵字,作为句中和声。例如《悉昙颂》(俗流《悉昙章》)首章是:“现练现,现练现。第一俗流无利见,饮酒食肉相呼唤。谗言谄为相斗乱,怀挟无明不肯断。鲁流卢楼现练现。”其中“鲁流卢楼”与“现练现”都是和声。

第四章的和声是“何逻何,何逻何。……那罗逻何”。第五章的和声是“何乐镬,何乐镬第六章的和声是“何逻真,何逻真”。第七章的和声是“何逻移,何逻移”。第八章的和声是“何逻空,何逻空”。《悉昙颂》(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的和声有“颇逻堕”、“那逻逻”、“嗄啰啰”、“波怛逻哆,哆怛逻波”等。详见《敦煌学论集.敦煌歌辞<悉昙章>的音乐性及校勘研究》。

这样特意形成的和声就有某种奇特性,而这些和声中“逻”字是频繁的共用的,也就有了奇特性。于是宋代乞丐乞讨唱曲中也用为和声。宋代戏文《张协状元》第十二出,小二给庙中的贫女担来饮食,贫女对张协说:“你去西廊,胡乱吃些子饭了,睡休。”小二看他们恩爱,便感慨说:“两人说话恁合同,正是天生穷合穷。”后来他就此对父亲唱《朱奴儿》第三曲:“我适来担至庙前,见一个苦胎与它厮缠。口里唱个離噠啰啰噠,把小二便来薄贱。”但贫女并没有沿门乞讨,也没有唱什么歌。是因她二人成“连理(枝)”而“乐”于受贫,便仿乞丐唱曲讽剌她,倒序而谐音为“唱噠離啰”。此例也说明“莲花落”是从“连话‘啰’”谐音的趣说。

禅僧灯语要利用各种方法来达到语言的奇特不凡,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于是禅僧灯语中也有套用这种和声字的,首先就是寰中的弟子。

《五灯会元》卷十三《钦山文邃禅师》:“澧州钦山文邃禅师,福州人也。少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受业。”“上堂,横按拄杖,顾视大众曰:‘有么有么?如无,钦山唱《菩萨蛮》去也。啰啰哩哩。’便下座。”

《五灯会元》卷十八《钦山普初禅师》:“钦山乾明普初禅师,上堂,良久曰:‘……民如野鹿,上如标枝,十八子,知不知?哩哩啰,啰啰哩。’拍一拍,下座。”都在钦山为僧,也是一脉相传的。

《五灯会元》卷十九《五祖法演禅师》:“上堂:‘结夏无可供养,作一家燕,管顾诸人。’遂抬手曰:‘啰啰招,啰啰摇,啰啰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五灯会元》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上堂:‘薄福住杨歧,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

《五灯会元》卷六《茶陵郁山主》:“云有赞曰:‘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咏啸无非啰哩啰啰。’”

《五灯会元》卷十五《令滔首座》:“师于言下大悟,遂成颂曰:‘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这些灯语中的“啰啰哩哩”等,就是仿效乞丐乞讨唱曲中的和声。借以向僧徒表示:你们不能像乞丐一样,向我乞讨对佛法的什么高明讲解,而要靠自己的顿悟。所以有前文所引金陵俞道婆闻丐者唱莲华落云,“忽大悟”的说法。

《董西厢》卷五《乔合笙》:“休将闲事苦萦怀,(和)哩哩啰,哩哩啰,哩哩来也。”就直接证明“哩哩啰”是和声。

“队”字义项及书证辨误

《辞源》“队”字dui音下释有二义:队列;军队的编制单位。《辞海》于第二义作“集体的编制单位”,更为概括而周全。《现代汉语词典》四义为:行列;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特指少年先锋队;量词:一队人马。台湾《中文大字典》有“群队也。《广韵》;‘队,群队。”’《汉语大字典》括为三义。“集体编制单位”义下补言:“也用于成群的东西。《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有牧童二人引余循崖东转,复入一石队中。’鲁迅《呐喊.鸭的喜剧》:‘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对量词义释作“用于成群成列的人或物”,举例有三。宋史弥宁诗:“此行不负寻诗眼,一队云山拥画屏。”《徐霞客游记.粵游日记四》:“洞之西垂,又有石柱一队。”鲁迅《补天》:“便看见有一队巨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误嫁妖孽世子 嫡女 死神降临 重生之娇宠小娘子 天生科技狂 神武都市 大明骑龙 穿越扶摇九天 沈家有女 此情荒唐不可欺